蒋永清
造诣很深的书法家
陈云喜欢评弹,喜欢京剧,喜欢京韵大鼓,喜欢相声,还有一些自娱自乐的其他爱好,比如拉胡琴、吹笛子、弹琵琶、摄影等,可谓情趣高雅,爱好广泛。但真正学有所成,并且达到很高造诣的还是书法。
陈云从小练毛笔字。他自己回忆说:“我整整练了10年,小学3年,高小3年,以后又练4年。”可能出于对自己练字经历的感悟,他在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后,极力提倡全国少年儿童“从小要练好毛笔字”。1984年9月,他建议“小学要重视毛笔字的训练,要把大字课作为小学的基础课,严格要求”,“让孩子们从小把字写好很重要”。教育部为此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对小学生的写字训练。
从小刻苦的书写训练,为陈云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他没有时间专门练习书法,但他的字一直写得很好。直到晚年80岁高龄,他才重操翰墨,将写毛笔字作为每天的必修课,并且持之以恒,练了整整10年,留下了大量书法作品,也留下了许多佳话。
陈云每天坚持练字1个小时,后改为40分钟。开始是坐着写,后来是站着悬肘写。开始用笔甩不开,后来逐渐运用自如,书艺精进,“有飘逸感了”。练字时,他往桌前一站,平心静气,骑马姿势,提起毛笔,脚不动,气不喘,手不颤,完全沉浸在忘我的超然境界里。有一次,他书写《枫桥夜泊》一诗,整幅作品一气呵成。在写“聲”字最后一竖时,他一笔拉出有20厘米。写完后,他指着这一笔,挥臂做了一个似挥拳撞钟的动作,同时口中发出悠长的一声“当”,仿佛夜半寒山寺的钟声响得很长、传得很远。
陈云钟情书法,将条幅赠予友人、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书法内容多是他的人生思考与心得、个人心境与情怀的抒发,也是对受赠人的一种勉励和期望。他曾书写两幅条幅赠送长子陈元,一条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条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陈元多年后深情地回忆说:“这两幅字就像父亲的一双眼睛盯着我,时刻提醒着我、告诫着我、激励着我:不管在什么岗位,做什么工作,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经得住群众的检验,经得住实践的检验,经得住历史的检验。”
陈云手书的条幅“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就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陈云一生淡泊名利,始终乐观开朗,失意时心态平和,顺利时从不沾沾自喜,任何时候都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真正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人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
作为书法家,陈云也像其他文化人那样“算计”过他的作品的市场价值。1984年12月,他在会见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阿尔希波夫前,将事先写好的两张条幅赠送给陪同前来的外交部副部长钱其琛,钱其琛高兴地说:“我今天得到的字可是千金难买呀!”陈云逗趣地说:“我写的字一块钱一张,这样我可就成万元户了。”那个年代,万元户可是了不起的“土豪”。回到家里,谈及这个话题,陈云幽默地算了一笔账:“我一天写十三四张,就算赚10块钱,一年3000多块钱,3年就成万元户了,老汉可以卖字为生了。”
其实,陈云对自己的作品是相当严肃和谨慎的。有一次,一位工作人员拿着他的字到荣宝斋去装裱,被一个外国人看见了,这个外国人说:“我给你一万美金,把这张字卖给我吧!”这位工作人员说不卖。陈云得知此事后说:“做得对,我的字不能卖。”他身上有着文化人的意识,有缘分的无偿赠送,无缘的千金不卖。
书法,承载着中国文化人的深厚情怀。“字如其人。”如方家评论的那样,陈云的书法作品,折射着他敦厚朴实的人品,稳重内敛的性格,恬静平和的心态,含蓄谨慎的作风,坚如磐石的精神以及气吞山河的胸怀。
频道精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