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蔣介石發現解放軍的首要目標是吃掉黃百韜兵團。他連日召開官邸會報會議,商討解救黃百韜兵團的辦法。雖經多方計議,仍然拿不出什麼良策妙計。最要命的問題是兵力不足,蔣介石已無戰略機動部隊可供使用。遼沈戰役結束以后,華北傅作義集團須防備東北解放軍南下,已無法向中原抽兵﹔白崇禧有意保存實力和造成蔣介石的困境,拒絕從華中調兵。因此,蔣介石隻得指望淮海戰場的軍隊自尋出路。他將邱清泉第二兵團、孫元良第十六兵團,分別由碭山、蒙城調回徐州﹔又電令黃維兵團加快行動,及早投入徐州戰場﹔令李延年第六兵團、劉汝明第八兵團,從蚌埠向北增援,企圖猬集主力於徐蚌之間,與人民解放軍進行“徐蚌會戰”。為了加強徐州劉峙集團的指揮力量,蔣介石讓杜聿明重新擔任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所主任,實際負責淮海戰場的指揮。杜聿明原來就擔任這個職務,因東北戰場吃緊,被蔣介石調到東北任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冀熱遼邊區指揮部主任,東北失敗后,又被調回,並被賦予更大的職權。
中共中央軍委於11月9日至11日,連電中原野戰軍,要他們採取切實措施攻佔宿縣,切斷徐蚌路。劉伯承於10日趕到淮海前線后,立即同陳毅、鄧小平研究從速攻取宿縣,截斷徐蚌間敵人聯系的問題,並於11日下達了徐蚌線作戰的命令。以第三縱隊和第九縱隊一部攻取宿縣﹔第四縱隊和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兩廣縱隊,沿津浦線宿縣、徐州段向東向北攻擊,鉗制邱清泉、李彌兵團東援黃百韜﹔第九縱隊及豫皖蘇獨立旅沿津浦線固鎮、蚌埠段向南推進,阻擊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北援﹔第一縱隊為預備隊。同一天,中原野戰軍指揮部召集各縱隊領導開會,進行了具體的部署。12日,參戰部隊開始行動。中原野戰軍第四縱隊和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兩廣縱隊向宿縣至徐州一線的敵人出擊。孫元良兵團聞風北逃,在夾溝地區被殲一部。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和第九縱隊一部乘勢包圍了宿縣縣城,隨即在宿縣以南設置陣地,准備誘殲北援的李延年、劉汝明部,同時積極准備攻城。
宿縣是一座古城,是津浦路徐州、蚌埠之間的一個要點,位處徐蚌戰場的樞紐地帶,扼南北交通要沖。國民黨軍徐州重兵集團在這裡存有大量武器、彈藥、被服、裝具等軍需物資,是他們極為重要的后方補給基地。因此,它的戰略地位顯得十分突出。
解放軍圍攻宿縣的舉動,震動了徐州和蚌埠的國民黨軍。但徐州的邱清泉兵團和李彌兵團,正東援被困碾庄的黃百韜兵團,無法傾力南下。位於蚌埠和固鎮地區的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兵力較弱,唯恐陷入解放軍的重圍,畏縮不前。宿縣之敵陷於孤立。守敵僅有第二十五軍第一四八師等1.3萬余人。但他們仗著高牆深壕和堅固的工事,以及鐵甲列車、裝甲車等,力圖固守。14日,第三縱隊及第九縱隊一部掃清外圍,完成攻城的准備。第三縱隊司令員陳錫聯帶領各旅領導進行了現地勘察,確定了主攻東門,南、北助攻的方案。15日下午發起總攻,經10個多小時的激戰,至16日拂曉全殲守敵,攻佔了宿縣。與此同時,第四縱隊和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兩廣縱隊及豫皖蘇獨立旅等佔領了固鎮,控制了200裡鐵路及沿線兩側地區。
攻克宿縣,打到了敵人的致命之處,造成了對徐州國民黨軍的戰略包圍,截斷了他們南逃的退路。11月22日,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勝利結束。23日,毛澤東致電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等:“在戰役發起前,我們已經估計到第一階段可能消滅敵人18個師,但對隔斷徐、蚌,使徐敵完全孤立這一點,那時尚不敢做這種估計。這種形勢的造成,主觀上是因為我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會合並攻佔宿縣,客觀上是敵人隻有某種程度的防御能力,很少有攻擊能力。”這裡對攻取宿縣的戰略作用做出了恰當的評價。
事后,國民黨報紙評論說:“共軍這個動作,一是截斷徐州向南唯一而重要的補給線,二則為牽制徐州方面的孫元良、邱清泉兩兵團,使國軍不能用盡所有的力量,去解決東冀共軍。此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動機,就是阻止黃維兵團的北進。” 然而,這種認識對於國民黨軍來說,未免太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