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圍師不闕
為了統一領導中原、華東兩大戰略區和兩大野戰軍的作戰行動,統籌淮海戰場的后勤供應,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成立淮海前線總前委,於11月16日致電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並華東局、中原局、華北局:“中原、華東兩軍必須准備在現地區作戰3個月至5個月(包括休整時間在內),吃飯的人數連同俘虜在內將達80萬人左右,必須由你們會同華東局、蘇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蘇分局、冀魯豫區黨委統籌解決。此戰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國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決。望從這個觀點出發,統籌一切。統籌的領導,由劉、陳、鄧、粟、譚五同志組成一個總前委,可能時五人會議討論重要問題,經常由劉陳鄧三人為常委臨機處置一切,小平同志為總前委書記。”這裡所提到的“譚”,即華東野戰軍副政治委員譚震林。
總前委成立后,劉伯承、陳毅、鄧小平擔負起全面指揮淮海作戰的重任,但他們的指揮位置仍然在中原野戰軍一邊,一切號令均通過中原野戰軍司令部發出。這時候,淮海戰場交戰雙方的兵力都已集中。由於黃維兵團的到來,國民黨軍集結了共約80萬人。華東野戰軍16個縱隊,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以及周圍各軍區所屬地方武裝,總兵力約有60余萬人。
劉伯承和陳毅、鄧小平根據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指示,分析了戰場形勢,認為當前的中心任務是完成圍殲黃百韜兵團,各方向的作戰必須為這個中心服務。他們見華東野戰軍既要集中力量解決黃百韜兵團,又要阻擊由徐州東援的邱清泉、李彌兩兵團,任務確實很艱巨,覺得必須給予有力的配合。他們指揮中原野戰軍牢牢控制淮海戰場南線戰局,對黃維兵團採取監視、拖住的方針,不使其到達宿縣、固鎮與李延年兵團會師,而后合力援救黃百韜兵團。具體部署是:以第一縱隊在蒙城、宿縣間做正面防御。以第二、六縱隊組成突擊集團打黃維之側后。另以第三、四縱隊阻擊李延年兵團,誘其深入,尋機殲滅。以第九縱隊阻擊劉汝明兵團。
11月19日晚,華東野戰軍以有重點的多路攻擊手段,對黃百韜兵團發起總攻,激戰徹夜,於翌日晨攻佔碾庄圩,又殲滅該兵團部及第二十五軍軍部等萬余人。黃百韜率殘部東逃至第六十四軍駐地大院上,繼續頑抗。
戰役發展到了重大的轉折關頭。第一階段實現圍殲黃百韜兵團的計劃后,第二階段主要殲敵目標指向誰呢?還在黃百韜兵團被圍殲的過程中,中共中央軍委與總前委、華東野戰軍領導曾有過多次電報磋商,先后提出過誘殲北線邱清泉、李彌兩兵團﹔圍殲南線黃維兵團﹔割殲由固鎮北進的李延年兵團等多種預案。但由於當時黃百韜兵團還沒有全部殲滅,戰場內外的情況尚未十分明朗,因此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一切要待殲滅黃百韜兵團之后,根據當面敵人的情況再作決定。11月19日黃百韜兵團即將被殲,總前委劉伯承、陳毅、鄧小平在研究戰場情勢后,向中共中央軍委報告,認為華東野戰軍經過連續作戰已相當疲勞,“刀鋒似已略形鈍挫”,如不休整,接著殲滅比黃百韜更強的邱清泉、李彌兵團,殊非容易。而中原野戰軍6個縱隊單獨對付黃維、李延年、劉汝明3個兵團,困難頗多。如取正面防御,必兵力分散,不能殲敵,且有被敵透過一路增援徐州的危險﹔如取機動殲敵,雖可逐個殲敵,但對華東野戰軍作戰不無影響。因此建議在殲滅黃百韜兵團后,不如“以七八個縱隊鉗制邱清泉、李彌,以六、七個縱隊先打黃維、李延年,似為上策”。中共中央軍委採納了這一建議,於19日當天指示中原野戰軍擔負殲滅黃維兵團的任務,華東野戰軍除速殲黃百韜兵團外,以主力一部擔負殲滅李延年兵團的任務。后來,又進一步要求華東野戰軍以一部協助中原野戰軍殲擊黃維兵團,另一部負責阻擊徐州和蚌埠方面的國民黨軍。
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積極創造圍殲黃維兵團的條件。11月19日,黃維兵團開始攻擊渡河,以主力投入戰斗,用猛烈的炮火開路。劉伯承、陳毅、鄧小平鑒於第一縱隊防御縱深薄弱,主力尚未趕到,渦河、淝河間地區狹窄,不便大軍作戰,故決心改在淝河、澮河之間殲滅敵人。21日夜,令主力全線轉移至澮河北岸布陣,各縱隊隻以小部接敵進行移動防御,以求消耗敵人,創造戰機。
華東野戰軍方面,抓緊了對黃伯韜兵團殘余部隊的攻殲,22日予以全殲。淮海戰役第一階段作戰勝利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