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革軍委的第四個錯誤決定
閩浙贛蘇區是方志敏、黃道、邵式平等領導創建的革命根據地。1928年1月,他們領導江西弋陽縣、橫峰縣農民起義,建立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即閩浙贛蘇區的雛形。閩浙贛蘇區多次粉碎國民黨軍的“圍剿”,紅旗始終不倒。但是,在國民黨軍的進攻下,由於“左”傾錯誤領導,閩浙贛蘇區面積日益縮小,斗爭日益艱難。
1934年10月下旬,紅七軍團進至閩浙贛蘇區,在江西德興縣(今德興市)重溪同紅十軍會合。聞悉紅七軍團的到來,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方志敏十分高興,立即同閩浙贛省委、省軍區的負責人前往探望。
11月4日,根據中革軍委的指示,紅七軍團與閩浙贛蘇區紅十軍合編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團,劉疇西任軍團長,樂少華任政治委員。紅七軍團改編為第十九師,尋淮洲任師長,聶洪鈞任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王如痴任參謀長。紅十軍主力改編為第二十師,劉疇西兼師長,樂少華兼政治委員。中革軍委還決定: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方志敏兼任閩浙贛軍區司令員,曾洪易任中共閩浙贛省委書記兼閩浙贛軍區政治委員,粟裕任閩浙贛軍區參謀長,劉英任閩浙贛軍區政治部主任。稍后,以原紅十軍一部和當地地方武裝組建為第二十一師,胡天桃任師長。紅十軍團約1萬人,繼續擔負抗日先遣隊的任務。
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出發前,中共中央任命項英為中共蘇區中央分局書記、中央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革軍委分會主席,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陳毅等一起,率領留在中央蘇區的紅軍第二十四師和地方武裝1.6萬余人,掩護中央紅軍主力進行戰略轉移。根據中革軍委指示,紅十軍團成立后受中央軍區直接領導指揮。1934年11月18日,中央軍區決定:以方志敏、劉疇西、樂少華、聶洪鈞、劉英等五人組織紅十軍團軍政委員會,方志敏任軍政委員會主席,隨紅十軍團行動﹔調粟裕任紅十軍團參謀長,劉英任紅十軍團政治部主任。
紅十軍團成立時,中革軍委下達的任務是:“十九師於整理后應仍出動於浙皖贛邊新蘇區,擔任打擊‘追剿’的敵人與發展新蘇區的任務”﹔“第二十師則仍留老蘇區執行打擊‘圍剿’敵人與保衛蘇區的任務”。第二十一師成立后,與第二十師共同在閩浙贛蘇區堅持斗爭。紅七軍團從皖贛邊地區到達閩浙贛蘇區,通過敵人層層封鎖,付出了很大代價。此時,從閩浙贛蘇區返回原地區,則更加困難。在閩浙贛邊地區,國民黨已經重兵把守,碉堡林立,幾乎沒有可通行之道。為執行中革軍委下達的任務,紅十軍團成立后,第十九師就做北返的准備。這是北上抗日先遣隊進軍途中,中革軍委作出的第四個錯誤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