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博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原文標題:北上抗日先遣隊的悲劇
■北上抗日先遣隊的組建
1934年7月上旬,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中心地區發起全面進攻:以北路軍直接指揮的六個師向江西興國縣推進﹔第六路軍四個師向興國縣古龍岡推進﹔第三路軍先以四個師進佔江西廣昌縣頭陂,隨后集中九個師向江西寧都縣、廣昌縣驛前、石城縣推進﹔以東路軍為主的六個師由福建連城縣向長汀縣推進﹔南路軍三個師由江西尋鄔(今尋烏)縣筠門嶺向會昌縣推進﹔以三個師集結於江西南豐縣、廣昌縣,為總預備隊。
中央蘇區的人力、物力已很匱乏,中央紅軍已經失去在內線打破國民黨軍“圍剿”的可能。在此情況下,中央紅軍應適時地突進到外線廣大無堡壘地區,尋求有利戰機,殲滅敵人。中共中央雖然在小范圍內討論過戰略轉移的問題,卻無結果。1934年7月初,中共中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人民委員會、中革軍委決定,以紅七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北上閩浙皖贛邊地區,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新的蘇維埃根據地,迫使國民黨軍從中央蘇區撤走部分兵力。“北上抗日”口號的提出,基於九一八事變后全國人民抗日情緒高漲,有利於向群眾宣傳,有利於紅軍的生存與蘇區的發展。
紅七軍團受領任務后,立即從福建連城縣到達江西瑞金縣(今瑞金市)休整待命。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對內仍稱紅七軍團,原領導任職不變。尋淮洲任軍團長,樂少華任政治委員,粟裕任參謀長,劉英任政治部主任。為加強領導,中革軍委任命閩浙贛蘇區中央代表兼閩浙贛省委書記曾洪易為隨軍中央代表,率工作團隨部隊行動。尋淮洲、樂少華、曾洪易組成紅七軍團軍政委員會,在與上級中斷聯系的情況下,決斷一切政治和軍事問題。
對於這次行動,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寄予很大希望,做了大量准備工作。為了宣傳抗日救國主張,決定公開發表《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告農民書》等文件,並提出了“紅軍是工農自己的軍隊”“工農團結起來,打倒土豪,分田地”“擁護紅軍北上抗日運動”“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一致對外,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反對日本帝國主義進攻福建”等口號。中革軍委下令紅九軍團在東線行動,專程護送紅七軍團渡過閩江。
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一直處於不利狀態,紅軍武器彈藥缺乏。紅七軍團有1200余支槍,質量低劣,最好的也不過是漢陽造步槍。但是,非作戰物資卻很多,160多萬份宣傳品就有380余擔。連同部隊后勤物資及炊事用具等,總共達500余擔。
■中革軍委的第一個錯誤決定
1934年7月6日晚,紅七軍團從江西瑞金縣出發。此時,福建國民黨正規部隊大部分已調往閩贛邊境“剿匪”,駐防部隊大多是地方武裝。他們無力阻止紅七軍團、紅九軍團的行動。紅七軍團經過福建長汀縣、連城縣、永安縣(今永安市)境,攻克了大田縣城。然后,紅七軍團經尤溪縣以東,進至閩中。紅七軍團在紅九軍團配合下,攻佔尤溪縣以東樟湖坂。7月31日,紅七軍團渡過閩江,佔領古田縣黃田。紅九軍團完成護送紅七軍團過閩江的任務后,奉命返回。
紅七軍團進佔黃田后,遵照中革軍委原定計劃,應該經浙江慶元縣、遂昌縣北上,直趨皖南。可是,紅七軍團先頭部隊剛到達古田縣谷口,就接到中革軍委電令:由谷口東進,佔領水口,紀念“八一”建軍節,威脅並相機襲取閩侯縣(今屬福州市)。紅七軍團改變進軍方向,不僅要轉一個大圈子,而且會暴露實力。這是北上抗日先遣隊進軍途中,中革軍委作出的第一個錯誤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