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三大戰略決戰中的毛澤東和蔣介石

■金沖及
2013年02月06日13:1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認識情況的過程,不但存在於軍事計劃建立之前,而且存在於軍事計劃建立之后。當執行某一計劃時,從開始執行起,到戰局終結止,這是又一個認識情況的過程,即實行的過程。此時,第一個過程中的東西是否符合於實況,需要重新加以檢查。如果計劃和情況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須依照新的認識,構成新的判斷,定下新的決心,把已定計劃加以改變,使之適合於新的情況。部分地改變的事差不多每一作戰都是有的,全部地改變的事也是間或有的。魯莽家不知改變,或不願改變,只是一味盲干,結果又非碰壁不可。”(參見《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9、180頁。)

這兩段話是毛澤東在1936年12月寫的,而他在12年后的三大戰略決戰時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最高統帥時也是這樣思考和踐行的。

正確判斷戰爭全局的客觀形勢,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決定發動三大戰略決戰的出發點和基本依據。到1948年8月,正確選擇決戰時機已成為刻不容緩的問題。

解放戰爭兩年來國民黨軍有生力量被大量消滅,雙方力量對比已發生巨大變化。國民黨當局正在考慮撤退東北、確保華中的問題,但仍舉棋不定。葉劍英寫道:“在這種情況下,究竟是讓敵人實現他們把現有兵力撤至關內或江南的計劃,使我們失去時機,從而增加我軍爾后作戰的麻煩呢?還是在敵人還沒有來得及決策逃跑之前,我們就當機立斷,抓住大好時機,組織戰略決戰,各個消滅敵人的強大戰略集團呢?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毛澤東同志根據對戰爭形勢的科學分析,毅然決然地抓住了這個戰略決戰時機,先后組織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葉劍英軍事文選》,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版,第458頁。)

在兵力還沒有超過對方的條件下,綜合各方面因素的考慮,下決心發動戰略決戰,需要有大智大勇。這也是蔣介石沒有料到、因而在事先也沒有作出應對准備、結果處處陷於被動挨打的重要原因。

抓住決戰時機后,確定決戰方向十分重要。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正確地選擇從何著手,接著如何一步一步發展,直至達到預期的目標。這對軍事統帥的指揮能力是一個重要考驗。

毛澤東歷來強調:“一戰而勝,再及其余,各個擊破,全局因而轉成了優勢,轉成了主動。”(《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491頁。)他寫道:“第一個戰斗,關系非常之大。第一個戰斗的勝敗給予極大的影響於全局,乃至一直影響到最后的一個戰斗。”怎樣打好“第一個戰斗”?毛澤東歸納了三條原則:“第一,必須打勝。必須敵情、地形、人民等條件,都利於我,不利於敵,確有把握而后動手。否則寧可退讓,持重待機。機會總是有的,不可率爾應戰”﹔“第二,初戰的計劃必須是全戰役計劃的有機的序幕。沒有好的全戰役計劃,絕不能有真正好的第一仗”﹔“第三,還要想到下一戰略階段的文章。”“戰略指導者當其處在一個戰略階段時,應該計算到往后多數階段,至少也應計算到下一個階段。盡管往后變化難測,愈遠看愈渺茫,然而大體的計算是可能的,估計前途的遠景是必要的。”“走一步應該看那一步的具體變化,據此以修改或發展自己戰略戰役計劃,不這樣做,就會弄出冒險直沖的錯誤。然而貫通全戰略階段乃至幾個戰略階段的、大體上想通了的、一個長時期的方針,是決不可少的。”(參見《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20、221、222頁。)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