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戰略決戰是從東北戰場開始的。葉劍英描述了毛澤東的決策過程:“當時全國各戰場的形勢雖然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利於人民解放軍的作戰,但敵人在戰略上卻企圖盡量延長堅守東北幾個孤立要點的時間,牽制我東北人民解放軍,使我軍不能入關作戰﹔同時,敵人又准備把東北敵軍撤至華中地區,加強華中防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把戰略決戰的方向,指向華北戰場,則會使我軍受到傅作義、衛立煌兩大戰略集團的夾擊而陷於被動﹔如果我們把戰略決戰的方向首先指向華東戰場,則會使東北敵人迅速撤退,而實現他們的戰略收縮企圖。因此,東北戰場就成為全國戰局發展的關鍵。”“決戰首先從局部的形勢開始,進而爭取全局上的更大優勢。由於迅速而順利地取得了遼沈戰役的勝利,就使全國戰局急轉直下,使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葉劍英軍事文選》,第459、460頁。)
作戰方向確定后,為了取得理想的作戰效果,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在三大戰略決戰中幾乎都採取了奇襲的作戰方法。正如《孫子兵法•九地篇第十一》所說:“兵之情主速,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又如《孫子兵法•計篇第一》所說:“兵者,詭道也。”“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之。”英國軍事學家李德•哈特也寫道:“軍事計劃不用‘奇襲’這把永遠管用的鑰匙,失敗就可能接踵而至,不現實的想法是替代不了這把鑰匙的。”(〔英〕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20頁。)這句話大體上也是這個意思。
要做到奇襲,並不容易。怎樣才能使對方“無備”和“不意”呢?有兩個重要條件:一是迅速,二是保密。有時還需要以佯動來造成對方的錯覺。
在三大戰略決戰中,初戰幾乎都採取奇襲的作法,先從對方“不意”的要地突然發動強有力的攻擊,在它的防御鏈上打開一個大的缺口,使對方在部署和心理上都陷於異常慌亂的地步,再一步一步擴大戰果,直到取得全局的勝利。
拿遼沈戰役來說,錦州的重要戰略地位是誰都知道的。但當時東北野戰軍的主力和后方根據地都在北滿,又採取了一些佯動,使國民黨軍誤以為解放軍會將進攻重點指向長春,而解放軍主力卻隱蔽地遠途奔襲錦州地區,直到以突然行動包圍義縣並切斷錦州同關內的陸路交通,才使蔣介石如夢初醒,慌忙地調整部署,陷入一片混亂。這可以稱為奇襲。
再看淮海戰役,國民黨軍原來判斷解放軍會從西側奔襲徐州,解放軍又以多路佯動,增強對方這種錯覺,從而將李彌兵團西調,孫元良兵團北調,集中在徐州周圍。華東野戰軍主力立刻乘虛而入,隔斷孤懸東側的黃百韜兵團同徐州之聯系,開始了淮海戰役的“第一個戰斗”。這就打亂了國民黨軍隊在徐州地區的整個部署,隨后,中原野戰軍同樣乘虛而入,突襲宿縣,切斷徐州同蚌埠之間的聯系,奠定淮海戰役全勝的基礎。這也是“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奇襲。
在平津戰役中,國民黨軍的注意力最初集中在東面,提防東北野戰軍主力大舉入關,蔣介石還要求把部隊東移津沽,以備必要時從海路南撤。解放軍卻出其不意地從西線打起,讓原在歸綏的楊成武兵團和原在石家庄北面的楊得志兵團分別迅速包圍張家口和新保安,將傅作義的注意力吸引到西邊,顧不上東線。而東北野戰軍主力又提前行動,悄悄地越過長城南下,分割東面的北平、天津、塘沽之間的聯系。盡管東北解放軍不進行休整就開始秘密入關,但有如時任東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副司令員的陳伯鈞所說:“這時我們對整個華北敵人的戰略包圍還未形成,我們在津塘方面的兵力還很不夠,倘若過早對平津等地實行戰役包圍,對張家口、新保安、南口等地實行戰役進攻,勢必嚇跑敵人,不利今后作戰。除此而外,在遼沈戰役結束之后,部隊由於連續作戰未及休整,又經過長途跋涉,來到關內,十分疲勞。”(陳伯鈞:《兵臨城下——回憶解放北平》,《解放戰爭回憶錄》,中國青年出版社1961年版,第297頁。)這些都需要有一定時間。因此,又採取“圍而不打”和“隔而不圍”這種戰史上十分罕見的打法。在這過程中,也有許多奇襲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