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三大戰略決戰中的毛澤東和蔣介石

■金沖及
2013年02月06日13:1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像下棋一樣,下好每一步重要的棋,都必須具有戰略眼光,充分考慮這步棋會引起全局發生怎樣的變化,乘勢擴大戰果,奪取全局的勝利。而在關鍵的地方,必須十分用心,考慮到多種可能性和切實的應對辦法。毛澤東指出:“學習戰爭全局的指導規律,是要用心去想一想才行的。”“指揮全局的人,最要緊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擺在照顧戰爭的全局上面。主要地是依據情況,照顧部隊和兵團的組成問題,照顧兩個戰役之間的關系問題,照顧各個作戰階段之間的關系問題,照顧我方全部活動和敵方全部活動之間的關系問題,這些都是最吃力的地方,如果丟了這個去忙一些次要的問題,那就難免要吃虧了。”(《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177、176頁。)

在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指揮下,三大戰略決戰不是分散的、孤立的、各自進行的三個戰役,而是有著通盤籌劃,一環緊扣一環,相互照應,一氣貫注的完整部署。

對具體的作戰方法,毛澤東在1947年12月會議上提出了著名的十項軍事原則。(參見《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7—1248頁。)其中,“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是根本的方法。毛澤東很早就說過:“集中兵力看來容易,實行頗難。人人皆知以多勝少是最好的辦法,然而很多人不能做,相反地每每分散兵力,原因就在於指導者缺乏戰略頭腦,為復雜的環境所迷惑,因而被環境所支配,失掉自主能力,採取了應付主義。”(《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22頁。)這種根本的作戰方法,在毛澤東指導三大戰略決戰時得到了充分的運用。

軍事勝利從來不是單靠軍隊來實現的。人民戰爭更是如此。毛澤東一向強調“兵民是勝利之本”。三大戰略決戰能獲得勝利,一個基本原因是民眾的支持,不斷以人力物力支援前線。

拿淮海戰役來說,中央軍委決定“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后三天,毛澤東就為中央軍委起草電報指出:“這一戰役必比濟南戰役規模要大,比睢杞戰役的規模也可能要大。因此,你們必須有相當時間使攻濟兵團獲得休整補充,並對全軍作戰所需包括全部后勤工作在內有充分之准備方能開始行動。”(《毛澤東軍事文集》第5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26頁。)戰役開始后不久,周恩來又為中央軍委起草致中原局、華北局、華東局電報,說明前線參戰部隊和民工近百萬人,每月需糧約一億斤,要求各地立即動手籌集並速調糧食供應前線。(參見《淮海戰役》第3冊,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頁。)

那時供應解放軍前線的物資運送,幾乎全靠肩挑背負、小車推送。粟裕回憶道:“參戰部隊加支前民工每日需糧數百萬斤。加上天氣寒冷,供應線長,運輸不便。因此,糧食的供應,就成為淮海戰役能否取勝的一個重要關鍵。為此,毛澤東同志一再指示我們,必須統籌解決全軍連同民工一百三十萬人三至五個月的口糧,以及彈藥、草料和傷員的治療等問題。華東局發出了‘全力以赴,支援前線’的指示,提出了‘解放軍打到哪裡,就支援到哪裡’的口號,組成了華東支前委員會,進一步加強了對支前工作的統一領導。山東人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省吃儉用,保証了部隊用糧。”淮海戰役后期的解放軍陣地上,“糧足飯香,兵強馬壯。待戰役結束時,前方尚存余糧四千多萬斤”。(粟裕:《山東人民對解放戰爭的支援》,《星火燎原未刊稿》第10集,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102頁。)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