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劍走偏鋒欲何為——《多余的話》的另一種解讀

■ 謝 宏
2013年04月16日08:2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二、並非全是“真話”

《多余的話》並非全是真話,根據有三:一、不符合歷史事實﹔二、不符合關押期間瞿秋白對於國民黨勸降所進行的批駁﹔三、不符合二十幾天后,瞿秋白的英勇就義,壯烈犧牲。

《多余的話》說,對於政治,“1927年起就逐漸減少興趣”。事實是,1927年國民黨叛變革命后,瞿秋白激流勇進,臨危受命,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緊急召開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對國民黨方針,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瞿秋白是中國共產黨武裝斗爭的重要啟動者,是“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重要奠基人,是八七會議兩大決策的理論支撐者。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在黨內受到非議,而瞿秋白給予高度評價,力主出版單行本,親寫序言,稱毛澤東為“農民運動之王”。在這期間,瞿秋白的問題是過於激進,而不是對政治“減少興趣”。

《多余的話》說,“1931年初就開始政治上以及政治思想上的消極時期”。事實是,1931年初瞿秋白被“左”傾路線排擠出中央政治局后,轉而投身左翼文化運動,在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文化圍剿”中,與魯迅一起成為左翼文化運動的旗手。魯迅稱其為“大家”、“名手”,“煌煌大論”,“舉世無雙”,引為知己。瞿秋白的《魯迅雜感集序言》博大精深,激情四射,堪稱經典,豈是政治思想消極者所為。

《多余的話》沒說國民黨一句壞話,還說對國民黨也承擔責任。但在關押期間反駁國民黨的勸降時,瞿秋白一針見血地指出,國民黨是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清道夫,蔣介石是清道夫的總頭子。面對勸降者的各種威脅利誘,瞿秋白語鋒犀利,堅貞不屈,一掃《多余的話》的消沉、灰暗和傷感。

《多余的話》說,他絕不“裝腔作勢慷慨激昂而死,冒充烈士”。事實是,二十幾天后,瞿秋白唱著《國際歌》,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中國革命勝利萬歲”、“共產主義萬歲”,英勇赴死,慷慨就義。 其實,如果我們不拘泥於細節,而是展開歷史大視野,實事求是地正視其歷史功績,心悅誠服地感念其英勇就義,我們還能把《多余的話》中那個消極灰暗的“主導思想”信以為真嗎?如果瞿秋白也被認為是“不合格”,“是叛徒的一種”,黨內還有幾人“合格”,黨還稱之為黨嗎?

《多余的話》並非全是真話,並不排除其中也有真話,有真情實感,這與其求生圖存,希圖以假亂真,令人“真假難辨”有關。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下面還要涉及。問題也就出在這裡,如果不能以假亂真,敵人會一眼看穿﹔如果真的是“真假難辨”,同志親人將何以堪?這就是為什麼《多余的話》會被認為出於敵人篡改,會有那樣一個題記——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何必說”。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