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劍走偏鋒欲何為——《多余的話》的另一種解讀

■ 謝 宏
2013年04月16日08:2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四、如何看待瞿秋白的“求生圖存”

求生圖存謀發展,是革命第一要義,也是革命者的第一要義。一個成熟的革命者,一定具備兩種品格,一是敢於拼命,不怕犧牲﹔一是善於保存自己,消滅敵人,不做無謂的犧牲。我們敬仰和崇拜氣壯山河的視死如歸,不太習慣險惡形勢下的委屈求生,再圖大業。其實,這是一個堅定的革命者在不同情勢下的不同選擇,在“靈魂的性質”上沒有什麼不同。如果此論成立,我們當可認定,這兩條,瞿秋白都做到了。如果說,《多余的話》是一篇文章的上篇,寫生之智慧,之頑強﹔刑場訣別則是它的下篇,寫死之偉岸,之壯烈,如對青山,如臨深淵,使人領略人生的全部風光。

我們還可以再退一步,即退出政治,退出革命和意識形態,只是面對生命本體。如果一個生命被剝奪得精光,連投身革命的權利和條件也被剝奪,隻剩一線“生之希望”的時候,他應該選擇死亡,還是爭取活下去,做一些無損於革命的事?

假定瞿秋白僥幸存活,有幾起標志性事件可以劃定瞿秋白的生命軌跡:第一,他沒有為求生圖存叛黨投敵,出賣機密﹔第二,《多余的話》自始至終以馬克思主義為解剖刀,解剖自己﹔第三,他最終選擇了英勇赴死,慷慨就義。有鑒於此,我們可以大體設想,瞿秋白的生命如果得以留存,他可以回到他情有獨鐘的文學園林,研究俄國文學,也可以像陳望道、李達、茅盾、郭沫若,脫黨以后,重新入黨,再圖大業。任憑哪個領域,他都能縱橫馳騁﹔任憑哪個領域,他都不會做有損於黨和革命的事。盡管這可能是一個奢望,但情勢的發展曾經一現曙光,值得一試。

這當然不意味著投身革命與退出革命,人生價值等同。更不意味著,本來就不該棄文從政,致使政事失敗,另尋出路,一切都失之過晚。這裡有一連串價值觀念需要辨析——在那個時代,文人從政乃潮流所襲,是時代選人,不是人選時代。革命是會有犧牲的,包括犧牲個人利益與興趣愛好。如果不以生死論英雄,瞿秋白曾經在黨內那樣身居關要,功勛卓著,乃文人從政之絕響。對於瞿秋白身陷虎穴,為黨獻身,毛澤東的評價是:“以身殉志,不亦偉乎!”(毛澤東讀《新唐書》旁批,《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頁。)對於追求個人興趣和獻身人民,馬克思的評價是:“如果一個人隻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著名的學者、偉大的哲人、卓越的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的、真正偉大的人物。”“歷史把那些為共同目標工作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稱為最偉大的人物﹔經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馬克思:《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頁。)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