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勇中將與“三猛”鐵軍第二十三軍
第二十三軍前身部隊為華東野戰軍第四縱隊。第四縱隊在解放戰爭期間經歷了蘇中、魯南、萊蕪、孟良崮、濟南、淮海、渡江、上海戰役等著名大戰、惡戰,以“三猛(猛打、猛沖、猛追)”“三得(跑得、餓得、打得)”著稱,每戰皆硬仗,可謂是一支英勇善戰的百戰雄師。
第二十三軍的源頭是堅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閩西、閩南及浙南紅軍游擊隊,抗日戰爭初期的新四軍第二支隊第四團(又稱老四團),抗日戰爭中期的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三縱隊、第一師第三旅,抗日戰爭末期的新四軍蘇浙軍區第三縱隊,解放戰爭初期的華中野戰軍第八縱隊,華中野戰軍第一師。該師下轄第一、第三旅。1946年11月,以山東野戰軍第七師第二十旅一部及華中軍區特務團組建第二旅。1947年2月,第一師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四縱隊,各旅分別改稱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師。1949年2月,第四縱隊改稱第二十三軍,隸屬第三野戰軍第七兵團,各師分別改稱第六十七、第六十八、第六十九師。第六十九師第二○五團為著名的紅軍團,由新四軍老四團演變而來。老四團抗戰中曾被改編為新四軍第一師第三旅第七團,因屢立戰功,被新四軍軍部授予“老虎團”的光榮稱號。
陶勇和盧勝是第二十三軍及其前身部隊的元老。盧勝最初是閩南紅軍游擊隊的支隊長,所以擔任老四團首任團長﹔陶勇最初是紅四方面軍第九軍教導師師長,由延安派遣而來,所以擔任老四團副團長。后來,陶勇升任團長,盧勝改任團政治委員。從蘇北指揮部第三縱隊,到華東野戰軍第四縱隊,陶勇始終擔任這支部隊的軍事主官,一直到第二十三軍首任軍長﹔盧勝先是擔任第三縱隊政治部主任,后調出,在華東野戰軍第四縱隊時,又從師長、師政治委員當到縱隊副司令員,直到第二十三軍首任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中,第四縱隊的戰史、戰績亮點是:
蘇中戰役,在七戰七捷中,陶勇所部作為華中野戰軍的兩把鋒利尖刀之一,一戰泰興,二戰如南,三戰李堡,四戰丁堰,五戰加力,五戰五捷,首創殲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整編第八十三師的紀錄。
魯南戰役,在攻克棗庄戰斗中,陶勇率部勇立首功,為取得全殲國民黨軍整編第五十一師,俘敵中將師長周毓英以下7700余人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孟良崮戰役,作為圍殲敵整編第七十四師的尖刀之一,活捉敵參謀長魏振鉞,又不顧疲勞,和兄弟部隊一起搜索殘敵。
淮海戰役,無論是在碾庄圍殲黃百韜兵團,還是在陳官庄圍殲杜聿明集團,第四縱隊都成為整個戰役中殲敵數量最多的縱隊,先后攻克國民黨軍團以上兵力守備的村落、據點達22個,俘獲敵徐州“剿總”副司令長官杜聿明。
渡江戰役,強渡之前,炮擊耀武揚威向解放軍挑舋的英國遠東艦隊,並給予英艦重創。強渡之時,作為第十兵團渡江第一梯隊,在王坍港兩側登陸成功。接著,切斷了滬寧鐵路,進逼武進地區,佔金壇,奪溧陽。隨后,晝夜疾行,與第二十一軍聯手進入杭州,並保護錢塘江大橋免遭破壞。
上海戰役,挺進鬆江,直插虹橋﹔最后總攻時,作為攻堅的三把鋒利尖刀之一,強渡蘇州河,攻佔國民黨政府造幣廠和敵淞滬警備司令部,俘敵1萬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