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為民族解放犧牲,為民主進步開路

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2】

2015年08月10日08:28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為民族解放犧牲,為民主進步開路

  共產黨由弱變強、迅速成為抗戰中流砥柱的原因

  理論周刊:我們知道,抗戰初始階段,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並不強大。但中共能在短時期內進行有效動員,建立抗日根據地、開辟敵后戰場,最后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這是怎麼做到的?

  徐焰:八路軍、新四軍和敵后解放區能在嚴酷的戰斗條件下得到大發展,從根本上講是人民戰爭的勝利,靠的就是將民族、民主這兩個革命相結合。以游擊戰打日本的同時,中國共產黨人在抗日根據地內建設起一個新民主主義社會,向全國人民展示了社會改革的方向。當年的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佔全國人口的90%,農村中的貧苦農民又佔絕大多數。發動人民抗戰,主要的內容就是動員貧苦農民參軍和支前。如果解決不了他們吃不飽、穿不暖的問題,還要因戰爭增加人力、物力負擔,就不可能得到這一最廣大群體的擁護。當年八路軍、新四軍走到哪裡都能發動起群眾,得到老百姓擁護,就在於不是隻取之於民,而是造福於民。共產黨的軍隊群眾紀律好,“哪家住八路,灶裡有柴燒,缸滿院掃淨”,這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能解決中國農民祖祖輩輩最期盼的土地問題。

  抗戰開始后,國民政府大幅增稅卻仍不減貧農租賦,同時還征走大量壯丁,人民生活更加困苦,逃兵役成為普遍現象。而共產黨建立的根據地內卻出現另一種情形,雖然農民支援戰爭有不小的負擔,卻由於減少了地租,並通過減息擺脫了過去地主的“閻王債”,大多數人反映生活比戰前還改善了一些。當時解放區不抓壯丁而實行自願參軍,到處是踴躍報名,是一幅“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的動人場面。得人心者得天下,打擊侵略者時也要給群眾以實際利益,這就是抗戰時敵后根據地能開辟和堅持的根本原因。

  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期間建設根據地時,還注重發動群眾監督政府,建立共產黨員、群眾積極分子和開明士紳組成的“三三制”政權,真正實行了清廉政治。陝甘寧邊區抗日民主政府,就是按“三三制”原則,在普選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陝甘寧邊區的民主選舉,凡居住在邊區年滿18歲的人民,不分男女、宗教、民族、財產、文化的區別,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在實際投票中,群眾創造了投豆豆、畫圈圈、燃香在選票上燒眼眼等辦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三三制”原則讓中國共產黨積聚了力量,同時也獲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在中共的領導下,陝甘寧邊區建設成了全國最進步的地方。“這裡是民主的抗日根據地。這裡一沒有貪官污吏,二沒有土豪劣紳,三沒有賭博,四沒有娼妓,五沒有小老婆,六沒有叫化子,七沒有結黨營私之徒,八沒有萎靡不振之氣,九沒有人吃摩擦飯,十沒有人發國難財”。 這個政權形式同當時國民黨實行的一黨專制的獨裁政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抗戰進入艱難期后,為了增加生產,減輕人民的負擔,共產黨施行了精兵簡政政策。1941年6月3日,邊區政府召開縣長聯席會議,天下暴雨,延川縣代縣長李彩雲被雷電擊死。事后,一個農民說:老天爺不睜眼,咋不打死毛澤東?對此,毛澤東說:“我調查了一番,其原因隻有一個,就是征公糧太多,有些老百姓不高興。”為了減輕老百姓的負擔,中共開始精兵簡政。主要內容是:將黨、政、軍、民等組織機構的脫產人員縮減到佔所在根據地總人口的3%以內,軍隊(含游擊隊)與黨、政、民工作人員的比例為3︰1,從而使脫產人員與根據地的供養能力相適應,從根本上解決“魚大水小”的矛盾﹔正如胡喬木所說:“這是一個轉機。陝北人民感到毛主席與人民是聯系在一起的。”這與國民黨在抗戰時強征民力、掠奪民財形成鮮明對比。

  海外有名的華僑領袖陳嘉庚回國考察了國統區和陝甘寧邊區后也說:“中國隻有一個地方沒有貪污,那就是延安。”這都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能迅速發展壯大,最終成為抗日的中流砥柱的深層次原因。

相關新聞

盤點:歷史上九對擁有兄弟關系的著名共產黨人(組圖)

空軍王牌飛行員中的“潛伏者”

從《西行漫記》中彭德懷身世說起

手跡:朱德彭德懷給程潛閻錫山的電報

中共“36位軍事家”中有11位為革命壯烈犧牲(組圖)

盤點:解放戰爭期間起義的15位國民黨高級將領

萬裡與毛澤東等歷任中共中央領導人珍貴合影(組圖)

>>參與有獎知識競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