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為民族解放犧牲,為民主進步開路

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5】

2015年08月10日08:28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為民族解放犧牲,為民主進步開路

  共產黨領導的軍隊隻有“抗”方能“大”,光“坐”豈能變“大”

  理論周刊:關於國共兩黨的武裝在戰場上的表現,現在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認為,共產黨軍隊在敵后“游而不擊”、“乘機坐大”。您怎麼看?

  徐焰:國民黨政府污蔑共產黨軍隊在敵后“游而不擊”“乘機坐大”,這種說法根本違背了戰爭基本規則,即隻有消滅敵人才能保存自己。國民黨掌握國家政權並有外援的飛機、大炮和坦克,有雄厚的彈藥補充,抗戰時消耗子彈就達17億發,有條件與日軍打正規戰。而在落后山村活動的八路軍、新四軍基本沒有外援,主要靠輕武器甚至是原始的刀矛作戰,平均一支步槍僅十幾發子彈,隻能用人民戰爭來對抗強敵。

  八路軍、新四軍進入敵后開創根據地后,日軍面對其后方基地和運輸線受到威脅,長期以其在關內的約半數兵力對根據地進行“治安戰”,並以其特有的毒辣狡猾實行了“鐵壁合圍,捕捉奔襲,縱橫掃蕩,反轉電擊,輾轉抉剔”等戰術,還以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摧毀根據地軍民的生存條件。1941年和1942年間,敵后解放區人口曾降到5000萬,八路軍、新四軍的數量降到40萬。在這種艱苦環境中,敵后解放區通過粉碎一次次“掃蕩”才得以堅持下來,並在1944年后再度迎來大發展。事實証明,當年共產黨領導的軍隊隻有“抗”方能“大”,光“坐”豈能變“大”?

  前面講到,八路軍、新四軍能在最艱苦的敵后堅持抗戰,靠的是人民擁護。當時國民黨派到敵后的兵力遠比共產黨多,游擊戰卻沒有打成,其軍隊得不到人民支援,向民間掠取更會結怨於百姓。在日軍“掃蕩”下,敵后國民黨軍倒真是陷入“游而不擊”的狀態之中,最后或逃回或投敵當了偽軍。至1943年以后,敵后抗日武裝力量中就隻有八路軍、新四軍的一統天下。

  抗戰不僅贏得了民族獨立,也通過改造舊社會,贏得了民主進步,中華民族復興有希望了

  理論周刊:抗戰時期中共承擔了民族解放和民主進步的雙重任務。這種從民族解放到民主進步的革命的勝利,對中華民族復興有何意義?

  徐焰:抗日戰爭是“對外推翻帝國主義壓迫的民族革命和對內推翻封建地主壓迫的民主革命。”從這個觀點出發,從人民戰爭這方面說,是國民黨政權的力量由盛轉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由弱轉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空前覺醒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希望在哪裡?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裡,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裡。總的來說,在第二戰線已經開辟,敵后戰場不斷擴大的同時,正面戰場屢戰屢敗,全國人民,特別是大后方人民對國民黨政府領導抗戰到底的能力,發生了從來未有的懷疑。敵后抗日根據地政治民主,民心向上,國民黨統治區獨裁專制、貪污腐敗橫行,大后方的大學教授、工商界人士、民主黨派的政治傾向發生了動搖。美國記者、大后方報紙記者,紛紛訪問延安,乃至六參政員延安之行,都大大增加了人民對國民黨政府的不信任,而把新中國的希望、把中華民族復興的希望寄托在延安,寄托在中國共產黨身上。總之,抗戰不僅贏得了民族獨立,也通過改造舊社會,贏得了民主進步,中華民族復興有希望了。

相關新聞

盤點:歷史上九對擁有兄弟關系的著名共產黨人(組圖)

空軍王牌飛行員中的“潛伏者”

從《西行漫記》中彭德懷身世說起

手跡:朱德彭德懷給程潛閻錫山的電報

中共“36位軍事家”中有11位為革命壯烈犧牲(組圖)

盤點:解放戰爭期間起義的15位國民黨高級將領

萬裡與毛澤東等歷任中共中央領導人珍貴合影(組圖)

>>參與有獎知識競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