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綠化祖國思想探析

李學林 胡廣宇

2016年06月16日08:1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摘要]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生態環境面臨嚴峻形勢。為盡快改善國土綠化狀況,鄧小平不僅號召“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造福后代”,而且還從戰略高度提出了綠化祖國的思想,主要包括:發揮重大林業生態工程在綠化祖國中的關鍵性作用﹔搞好綠化工作與發展經濟相結合﹔探索有利於盡快提高我國森林覆蓋率的多樣化途徑﹔以城市綠化防治城市污染、改善人民生活質量﹔以法律和制度保護森林草原、規范綠化活動。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的綠化事業取得巨大成就,鄧小平為此作出了重要貢獻。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生態環境問題不容樂觀。當時的森林面積約18億畝,森林覆蓋率僅12.5%。(參見《中國統計年鑒1981》,中國統計出版社1982年版,第3頁。)過低的森林覆蓋率,不僅嚴重影響了祖國山河的秀美,而且導致了水災旱災頻繁、生物物種減少等嚴重的生態后果。為了遏制森林面積進一步縮小的趨勢,盡快改善國土綠化狀況,鄧小平號召“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造福后代”(《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頁。),並從戰略高度對綠化祖國作出許多重要闡述。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的綠化事業取得巨大成就,鄧小平為此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充分重視發揮重大林業生態工程在綠化祖國中的作用

從世界各國綠化工作的成功經驗來看,在森林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實施重大林業工程有利於國土的迅速綠化。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世界上先后出現過美國的“羅斯福工程”、蘇聯的“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計劃”、北非五國的“綠色壩工程”以及日本的“治山計劃”等林業工程,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生態效益。自20世紀70年代末起,鄧小平充分重視重大林業生態工程在綠化祖國中的重要性,積極策劃和努力推動了一些相關工程的實施,並為一些后續林業工程打下了基礎。

一是高度重視佔一半國土面積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我國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佔全國國土面積的一半多。經過長期的過度開墾與頻繁的戰亂破壞,在改革開放初期,三北地區的森林植被已急劇減少,森林覆蓋率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失去森林的生態保障后,三北地區出現了沙塵暴頻繁、水土流失嚴重的現象,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面對這種嚴峻情況,1978年,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在《關於在我國北方地區建設大型防護林帶的建議》上作出重要批示,支持在三北地區開展防護林建設。這一工程被稱為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它以“防風固沙,蓄水保土”為建設宗旨,規劃用70年時間造林5.35億畝,在我國北方構筑一道堅實的綠色屏障。工程開展以后,鄧小平始終關心其進展情況。1988年該工程開展10年時,已取得可喜成就。為此,鄧小平為該工程寫下“綠色長城”的題字,對工程建設給予高度評價。2010年工程第四期完成時,三北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已經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2.4%,水土保持取得明顯成效,風沙治理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向“人進沙退”的根本性轉變。

二是從重視荒地、坡地的生態環境功能出發,推動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自清朝乾隆年間人口爆發式增長以來,為了解決糧食不足問題,我國長期大量墾荒造地,造成大片綠地消失,水土流失嚴重,干旱洪澇頻仍。這一現象引起鄧小平的思考。

在評價北大荒開墾問題時,鄧小平提出了對大面積開荒問題的批評。從20世紀中葉開始,在幾萬人經過幾十年持續不斷的開荒之后,黑龍江三江平原的大片荒原變成一個年產數百萬噸糧食的糧倉,但也導致了濕地的大面積消失。1978年9月視察黑龍江省期間,鄧小平從接受美國友人韓丁對我國大面積開荒提出的不同意見切入,並且聯系一些國家因開荒導致自然環境惡劣的教訓,明確指出:“搞大面積開荒得不償失,很危險”,提出了“開荒要非常慎重”的要求。(《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375頁。)1999年,北大荒開始實施退耕還林還濕政策,體現了我國長期以來在墾荒問題政策思路上的重大轉變。

1980年7月,鄧小平在游覽四川峨眉山時,親眼目睹了有人在坡地上砍樹種玉米的情景,十分痛心。為了解決由此造成的水土流失問題,他當即建議:“不要種糧食,種樹吧,種黃連也可以。”這是鄧小平首次明確建議用退耕還林來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四川省委制定出了一個在本省實施退耕還林還草的新政策。鄧小平完全同意這個既有利於綠化工作又能惠民的政策,並鼓勵四川省負責同志解放思想,“大膽地放手干”。(《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第652頁。)鄧小平的退耕還林建議,雖在其生前未能在全國范圍內統一實施,但對后來中央實施全國性退耕還林政策具有積極影響。1998年,我國長江發生了全流域性大洪水。洪災過后,在制定災后重建方針時,中共中央、國務院強調了“封山植樹,退耕還林”的內容。從1999年開始,退耕還林工程先后在全國25個省、區、市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展開,其面積佔全國國土面積的82%。這一工程成為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生態建設工程,在綠化國土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二、強調搞好綠化工作與發展經濟相結合

20世紀70年代末,由於人們對森林、草原的生態功能與經濟價值的科學認識不足,往往忽視綠化事業,結果造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面對這一局面,鄧小平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在搞好綠化的基礎上,用森林、草原的生態功能為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環境保障,充分開發利用其經濟價值。

首先,針對西北的生態現狀,提出了在搞好國土綠化的基礎上發展經濟的主張。我國西北五省區幅員遼闊,面積300余萬平方公裡,佔全國國土面積的近1/3。其中,面積達62萬平方公裡的黃土高原大部分處於這一地區。據考古發現,歷史上黃土高原“森林繁茂,採集、狩獵及採伐林木都較便利”(桑廣書:《黃土高原歷史時期植被變化》,《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5年第4期。)。但是,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及人為破壞,到20世紀80年代,這裡已經草木稀少,水土流失嚴重。1980年4月,在與其他中央領導同志談長期規劃問題時,鄧小平把西北綠化問題作為西北地區發展的首要任務。他指出:“西北就是要走發展畜牧業的道路,種草造林”,“農村要鼓勵種樹”。(《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第616頁。)1982年11月,在會見美國客人倫納德·伍德科克時,他向對方十分詳盡地介紹了西北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的自然環境狀況和我國政府關於綠化西北的設想。他告訴客人,在我國西北面積達幾十萬平方公裡的黃土高原上,有的地方“連草都不長,水土流失嚴重”,黃河變黃,也是由於這個地方的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因此,“我們計劃在那個地方先種草后種樹,把黃土高原變成草原和牧區,就會給人們帶來好處,人們就會富裕起來,生態環境也會發生很好的變化”。(《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868頁。)在鄧小平看來,在生態環境惡劣的西北地區大量植樹種草,才能打下經濟發展的基礎,實現生態與經濟的良性循環。之后,西北各省都將綠化工作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在黨和人民的不懈努力下,西北地區的綠化工作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其次,要求加強旅游風景區的綠化工作,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改革開放之初,我國一些著名風景區對保護樹木重視不夠,甚至有的景區內還種糧食。這不僅影響景區的美觀,造成水土流失,還降低了景區的吸引力,不利於增加旅游收入。對此,鄧小平積極提倡在搞好風景區綠化的基礎上發展旅游業,始終要求將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緊密結合起來,既不破壞風景區的綠化又要提高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1978年10月,在與中國旅行游覽事業管理總局、中國國際旅行社總社等的負責人談話時,鄧小平提出,旅游業很值得搞並特別談到了要搞好雲南石林風景區的綠化工作,使其環境更加美麗。他說:“石林要整理一下,要種些樹,讓風景更優美一點,現在太荒涼了。”(《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第397頁。)

1979年7月,在聽取安徽省委負責人匯報時,鄧小平批評了在黃山風景區內種糧食的做法,認為既破壞了生態環境,經濟效益也不行。他說:“現在這裡有好多禿山,種玉米干什麼,既影響水土保持,收入又少。”他強調要想辦法禁止破壞景區的綠化:“糧食少,用別的辦法解決。要有些辦法,禁止破壞山林。”鄧小平認為,黃山風景區應該採用專業隊進行治理、開發,增加其價值:“在這裡,我們的資本就是山。要搞些專業隊治山。”怎麼解決糧食少、收入少的問題呢?他建議,黃山景區的居民應該多利用本地竹木資源,生產銷售精美竹編工藝品、精包裝茶葉等旅游紀念品,“游客帶回去送人,表示他到過黃山”。(《鄧小平論旅游》,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9頁。)鄧小平的這些主張,不僅會使風景區變得更加美麗、更具旅游價值,也可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下改善景區居民經濟收入,實現旅游開發與環境綠化的有機統一。

1983年2月,在視察蘇州、杭州等地時,鄧小平多次明確指示要搞好當地旅游景區的綠化。在蘇州,他要求當地干部,“蘇州作為風景旅游城市,一定要重視綠化工作”,並且提出了制定綠化規劃、發動干部群眾義務植樹等具體建議。在杭州,他建議風景區多種植水杉樹、泡桐樹等“既經濟,又綠化了環境”的經濟林木,他還充分肯定了該地的綠化工作對發展旅游業的特殊貢獻:“杭州的綠化不錯,給美麗的西湖風景添了色。”(《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第887、889頁。)

在改革開放后我國旅游業的發展中,鄧小平關於將搞好旅游區綠化工作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的思想得到了貫徹,並成為旅游法律法規中的一個重要內容。201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明確規定:“旅游業發展應當遵循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該法還規定,在旅游開發中,“對自然資源和文物等人文資源進行旅游利用,必須嚴格遵守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符合資源、生態保護和文物安全的要求”。

頻道精選


毛澤東如何創造朝鮮戰爭勝利奇跡

毛澤東“親點”羅瑞卿大將為新中國首任公安部長

哪位開國上將被譽為“華野名將,學府高師”

專訪開國上將楊得志之子楊建華少將:講好長征故事

四渡赤水:三萬紅軍與四十萬敵軍的生死較量

少共國際先鋒師的鐵血歲月:這裡走出23位開國將軍

毛澤東為哪所學校題詞十多次

(責編:楊文全、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