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剑走偏锋欲何为——《多余的话》的另一种解读

■ 谢 宏
2013年04月16日08:2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二、并非全是“真话”

《多余的话》并非全是真话,根据有三:一、不符合历史事实;二、不符合关押期间瞿秋白对于国民党劝降所进行的批驳;三、不符合二十几天后,瞿秋白的英勇就义,壮烈牺牲。

《多余的话》说,对于政治,“1927年起就逐渐减少兴趣”。事实是,1927年国民党叛变革命后,瞿秋白激流勇进,临危受命,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紧急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对国民党方针,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的重要启动者,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重要奠基人,是八七会议两大决策的理论支撑者。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党内受到非议,而瞿秋白给予高度评价,力主出版单行本,亲写序言,称毛泽东为“农民运动之王”。在这期间,瞿秋白的问题是过于激进,而不是对政治“减少兴趣”。

《多余的话》说,“1931年初就开始政治上以及政治思想上的消极时期”。事实是,1931年初瞿秋白被“左”倾路线排挤出中央政治局后,转而投身左翼文化运动,在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中,与鲁迅一起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称其为“大家”、“名手”,“煌煌大论”,“举世无双”,引为知己。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集序言》博大精深,激情四射,堪称经典,岂是政治思想消极者所为。

《多余的话》没说国民党一句坏话,还说对国民党也承担责任。但在关押期间反驳国民党的劝降时,瞿秋白一针见血地指出,国民党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清道夫,蒋介石是清道夫的总头子。面对劝降者的各种威胁利诱,瞿秋白语锋犀利,坚贞不屈,一扫《多余的话》的消沉、灰暗和伤感。

《多余的话》说,他绝不“装腔作势慷慨激昂而死,冒充烈士”。事实是,二十几天后,瞿秋白唱着《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胜利万岁”、“共产主义万岁”,英勇赴死,慷慨就义。 其实,如果我们不拘泥于细节,而是展开历史大视野,实事求是地正视其历史功绩,心悦诚服地感念其英勇就义,我们还能把《多余的话》中那个消极灰暗的“主导思想”信以为真吗?如果瞿秋白也被认为是“不合格”,“是叛徒的一种”,党内还有几人“合格”,党还称之为党吗?

《多余的话》并非全是真话,并不排除其中也有真话,有真情实感,这与其求生图存,希图以假乱真,令人“真假难辨”有关。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下面还要涉及。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如果不能以假乱真,敌人会一眼看穿;如果真的是“真假难辨”,同志亲人将何以堪?这就是为什么《多余的话》会被认为出于敌人篡改,会有那样一个题记——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何必说”。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