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剑走偏锋欲何为——《多余的话》的另一种解读

■ 谢 宏
2013年04月16日08:2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六、如何看待瞿秋白的“自我剖析”

诸多论者称颂《多余的话》对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进行了犀利的不计身后名声的“自我剖析”,在共产党的政治领袖中空前绝后。这只有部分的道理,部分地符合事实。这一部分的道理,由于出现在“求生图存”的文本中,也因扭曲而大打折扣。

这里要讨论的“自我剖析”,不是指那些言过其实、不计身后名声的自轻自贱,而是其从理论源头到思想深处对自己的清算。

瞿秋白是创世纪的人物,从苏俄取回“火种”,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现实、研究中国历史的发端,都“不得不”由他“开始尝试”。甚至《国际歌》的传唱,也“不得不”经他校译传入国内。他追逐着革命,为革命潮流推动,推向顶端,又被打入低谷,深知革命之艰险。当他感知或许就要告别革命、告别人生的时候,他的对于马克思主义“一知半解”的自我追思,对于共产主义与自由世界、无产阶级专政和民权国家的朦胧猜度,对于阶级意识改造未能最终完成的发掘,是深刻的,也是悲壮的,完全是属于瞿秋白自己的深层思考。即使在今天,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如何把握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当代共产党人面对的重大课题。问题是,这样的追思和剖析,在《多余的话》中,非但没有成为继续革命的理由,反而成其为退出革命的根据,成为不配做党员、做领袖、做烈士、做战士的理论铺垫。“自我剖析”变成了“自我解体”。我们可以将此认作被“求生意念”扭曲,也可以认作为了求生图存,“自我剖析”的指向,本来就是要“自我解体”。为了求生,他不能把自己变得更坚定、更强大。

瞿秋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剖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高手。在正常情况下,瞿秋白如果追思历史,解剖自己,当比《鲁迅杂感集序言》更加高屋建瓴,气势恢宏。瞿秋白的困难在于,他不能同时做成两件事,一方面在目标上“委屈求生”,一方面在骨子里“铁骨铮铮”,这在当时,他很难做成两篇文章,当他将两者“合二为一”的时候,就出现了“两相抵牾”的上述状况。

中国革命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探险过程,无论是“左”倾还是右倾,都给革命带来严重损失,又都以宝贵的教训给最后胜利作出贡献。事实上,在当时情况下,对于马克思主义及其终极理想,更需坚信不疑,难求深思熟虑,因为当时的中心任务是战争,是夺取政权,没有时间和条件进行充分的理论准备。而没有充分理论准备,对于夺取战争的胜利没有直接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多余的话》对于自己的清算,并非完全切题,因其不足以解释他何以堪当大任,主持八七会议,挽救了中国革命;不足以解释他何以英勇赴死,慷慨就义;甚至不足以解释他何以错判形势,犯有“左”倾盲动错误。政治上的成败,战争中的胜负,政治集团的博弈,与政治领袖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大有关系,但又不是那样简单直接,尤其在党的幼年,在共产国际左右中国革命的那个历史时段。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