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剑走偏锋欲何为——《多余的话》的另一种解读

■ 谢 宏
2013年04月16日08:2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四、如何看待瞿秋白的“求生图存”

求生图存谋发展,是革命第一要义,也是革命者的第一要义。一个成熟的革命者,一定具备两种品格,一是敢于拼命,不怕牺牲;一是善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不做无谓的牺牲。我们敬仰和崇拜气壮山河的视死如归,不太习惯险恶形势下的委屈求生,再图大业。其实,这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在不同情势下的不同选择,在“灵魂的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如果此论成立,我们当可认定,这两条,瞿秋白都做到了。如果说,《多余的话》是一篇文章的上篇,写生之智慧,之顽强;刑场诀别则是它的下篇,写死之伟岸,之壮烈,如对青山,如临深渊,使人领略人生的全部风光。

我们还可以再退一步,即退出政治,退出革命和意识形态,只是面对生命本体。如果一个生命被剥夺得精光,连投身革命的权利和条件也被剥夺,只剩一线“生之希望”的时候,他应该选择死亡,还是争取活下去,做一些无损于革命的事?

假定瞿秋白侥幸存活,有几起标志性事件可以划定瞿秋白的生命轨迹:第一,他没有为求生图存叛党投敌,出卖机密;第二,《多余的话》自始至终以马克思主义为解剖刀,解剖自己;第三,他最终选择了英勇赴死,慷慨就义。有鉴于此,我们可以大体设想,瞿秋白的生命如果得以留存,他可以回到他情有独钟的文学园林,研究俄国文学,也可以像陈望道、李达、茅盾、郭沫若,脱党以后,重新入党,再图大业。任凭哪个领域,他都能纵横驰骋;任凭哪个领域,他都不会做有损于党和革命的事。尽管这可能是一个奢望,但情势的发展曾经一现曙光,值得一试。

这当然不意味着投身革命与退出革命,人生价值等同。更不意味着,本来就不该弃文从政,致使政事失败,另寻出路,一切都失之过晚。这里有一连串价值观念需要辨析——在那个时代,文人从政乃潮流所袭,是时代选人,不是人选时代。革命是会有牺牲的,包括牺牲个人利益与兴趣爱好。如果不以生死论英雄,瞿秋白曾经在党内那样身居关要,功勋卓著,乃文人从政之绝响。对于瞿秋白身陷虎穴,为党献身,毛泽东的评价是:“以身殉志,不亦伟乎!”(毛泽东读《新唐书》旁批,《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对于追求个人兴趣和献身人民,马克思的评价是:“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页。)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