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剑走偏锋欲何为——《多余的话》的另一种解读

■ 谢 宏
2013年04月16日08:2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五、如何看待瞿秋白的 “大义凛然”和“委屈求生”

“大义凛然”和“委屈求生”,同时出现在瞿秋白身上,以致成为解读瞿秋白的一个“死结”。最极端的例证是“绝不慷慨激昂而死”而又“慷慨激昂而死”。最鲜明的对比是,《多余的话》的委屈求生与对国民党劝降所进行的严词痛斥,几乎发生在同一时段。如《多余的话》说,不配做领袖,做党员,把自己的历史撕得粉碎。而对劝降者的痛斥则是“头可断,胆不可破,志不可屈”;是“我比鸟爱惜自己的羽毛更爱惜自己的历史”。

《多余的话》自然会被送交国民党最高当局,对于劝降者的痛斥同样会被送交国民党最高当局,这样自相矛盾,让他们相信哪一个呢?既然委屈求生,又何必严词痛斥?既然严词痛斥,又何必那样自污自贬,自轻自贱,答应放下武器,不再革命?

现在看来,只有一个解释——一如前面所说,瞿秋白盘点了全部事态敌情,希图居于国共两党之上,在一个更大的空间里与国民党最高当局对话。为了求生,他在《多余的话》中做出最大让步。除了维护马克思主义的尊严和党中央的团结统一,他把自己贬到最低。如果蒋介石有识,有胆,有意成全,《多余的话》足可成为“台阶”。瞿秋白的生命已经被逼到尽头,人格已经被逼到极限,敌人休想再逼他半分,逼他交出灵魂。不破底线,他委曲求全;踏破底线,他大义凛然。“自度必死”,他坚定无比;希有“余年”,他委屈求生。在当时情势下,委屈求生是其真实思想,监狱斥敌是其必然逻辑;大义凛然是其骨魂,委屈求全是其周旋和拖延。蒋介石正是看到他的骨魂,下令“就地枪决”。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