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剑走偏锋欲何为——《多余的话》的另一种解读

■ 谢 宏
2013年04月16日08:2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七、如何看待瞿秋白的 “消沉”和“坚定”

《多余的话》整个基调消沉,灰暗,伤感,这里有对国民党的谎骗,也杂有瞿秋白的一些真情实感。瞿秋白被俘关押后,时而消沉,时而坚定。消沉时,慨叹夕阳明灭,万缘俱空;

坚定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把灵魂和躯壳全部留给这个世界,反映了这颗不屈的生命熄灭之前,世界观人生观之间发生的剧烈碰撞。

世界观人生观,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又不完全等同。世界观是对宏观世界、客观规律的认知,更趋理性,趋客观。人生观是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基本观点,更趋感性、趋自我,与其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在世界观范围内,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足够的支持,对于人类解放和革命前景,瞿秋白表现了无比的坚定。在人生观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的支持不足以解决个人命运与人类解放相关联的所有问题,在其个人罹难、无力回天时,他会不由自主地叩问人之生死。瞿秋白在送给监狱医生照片上提出的问题是:“如果人有灵魂,何必要这个躯壳!如果没有灵魂,要这躯壳何用?”这也是古今中外的先哲们希图破解的最后一个人生难题。瞿秋白的不同在于,他动用并打通了人类几大文明成果,多方叩问人之生死——“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共产党人的哲学;“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儒家道统;“公余稍息,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是佛门哲学。将这一切集中起来,汇总到“为人民鞠躬尽瘁”中去,瞿秋白决定把“灵魂”和“躯壳”全部献给这个世界。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说,“一生的精力已经用尽,剩下一个躯壳。 如果我还有可能支配我的躯壳,我愿意把它给医学校的解剖室”,这是属于瞿秋白所独有的至高境界。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