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保奉
“文革”时期:干扰与改进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迎送国宾礼仪,投入了过量时间、精力、人力、物力、财力,这种大操大办的做法,造成了浪费,滋生了形式主义和繁文缛节,因而引起中央注意。遵照毛泽东指示,在周恩来指导下,自“文化大革命”前的1964年起,外交部对迎宾礼仪进行了一些改进,如不再为国宾来访安排群众欢迎大会;群众夹道欢迎规模适当压缩;取消机场讲话,为节约领导人和国宾时间,仪仗队停止进行分列式表演(1983年8月恢复);外宾参观时不再组织群众迎送等。不过,这种礼宾改进势头,很快被“文化大革命”打乱,一些正常的迎宾规矩,在“破四旧”的口号下,被当成“资产阶级腐朽货色”予以取消,例如国际上普遍接受的鸣放礼炮欢迎礼仪,从“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初即被迫停止(中国1961年起开始为来访国宾鸣放礼炮,至1966年废除,又于1983年3月恢复)。同时,又号召“立四新”,到处悬挂毛主席像,把毛主席语录作为珍贵礼品送给外宾,要求对外场所都要呈现“文化大革命”新气象和革命风貌。在极左思潮的驱动下,外交部在1966年9月29日规定,参加接待外宾的工作人员:“男同志一律不准穿西服;女同志一律不准穿旗袍,不穿高跟鞋,不抹口红,不戴首饰,不烫发,不拿纯装饰用的手提包等”。
1967年,首都青年在天安门前表演非洲舞蹈,欢迎卡翁达总统
1967年6月,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及夫人应邀来访。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第一位外国元首来访。接待国宾的礼仪活动,毫无例外地凸显出浓厚的“文化大革命”色彩。应赞方要求,我方派出专机,赴巴基斯坦接送卡翁达总统一行,令客人更想不到的是,机组人员除了做必要服务外,还在专机上为客人表演歌颂毛主席的文艺节目,向赞方客人赠送毛主席像章和《毛主席语录》。更令客人想不到的是,机场欢迎仪式,安排红卫兵向客人献花,同时也献上《毛主席语录》并当场背诵。军乐队演奏两国国歌,取消了常见的鸣放礼炮礼仪。卡翁达总统检阅的是陆、海、空军以及民兵、红卫兵组成的“五军”仪仗队,与3000名载歌载舞的群众队伍见面,数十万群众从东单到钓鱼台国宾馆街道两旁夹道欢迎。欢迎宴会厅主席台正中悬挂毛主席画像(一向是悬挂两国国旗),而把中赞两国国旗挂到主席台对面。赞比亚贵宾对中国十分友好,未在意中方那些非常规的“礼仪”安排。
对“文化大革命”极左做法,多数人在思想上还是有抵触情绪的。1972年12月,外交部召开全国外事工作会议。周恩来在极为困难的时期,果断采取措施遏制外交系统的混乱。外事会议检讨了当时礼宾接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大国沙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弄虚作假以及礼仪繁琐、铺张浪费等现象。根据周恩来的指示,会议就改进礼宾接待工作制定了文件,并于当月经中央批准。文件指出,鉴于接待任务日益繁重,必须进行改革和简化。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冬季来访,减少机场迎宾群众数量至3000名-4000名(原5000名-10000名),在天安门前夹道人数减至4万-5万(原10万)。冬季,除天安门广场外,不再组织夹道欢迎。
次年,即1973年中国接待来访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共8起,其中冬季2起,未组织夹道欢迎,而1974年接待外国元首、政府首脑5起,均未组织夹道欢迎。1975年,朝鲜金日成主席来访,组织了群众夹道欢迎。1986年10月,英国女王来访,也曾组织群众夹道欢迎。不过,总体来说,自1979年起,我国已基本停止群众夹道欢迎的做法。
推荐阅读
缅怀开国上将宋时轮:早年三次击退日军围剿 曾主持军事科学院工作28年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