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新
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
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成立于1940年1月1日,简称“晋东南鲁艺”或“前方鲁艺”,以区别于1939 年11 月28 日成立的延安鲁艺。前方鲁艺的校址在武乡县下北漳村。毛泽东亲题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
学校设有校务委员会和党支部等机构,由李伯钊任校长兼总支书记,陈铁耕任副校长。下设音乐、戏剧、美术三个系,一个文学研究委员会,教务、总务处,另附有实验剧团和京剧团,还设有校刊编辑委员会,编辑《鲁艺校刊》。这所学校的干部和师资队伍都很强,有的在苏联长期钻研艺术工作,有的到日本深造过,绝大多数人员都曾在各种艺术学校学习过。
学校一开始由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后由北方局与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共同领导,1941 年后由野战政治部单独领导,前方鲁艺也就实际上成了部队艺术学校。在教育内容上,与党的方针政策和军事形势紧密结合;在教学方法上,根据现实的内容直接进行创作,或将主要精神纳入课程。另外,坚决依靠群众办学,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校址。前方鲁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抗战注入了新的有生力量。到前方鲁艺学习的都是各根据地的剧社和宣传队的队员,年龄都很小,他们为了来学习,越过重重关卡和封锁线,其中有些女孩子,为方便行动,甚至把头发剃光,装成男孩子。
1940年夏,敌人占领了武乡段村,经常“扫荡”,严重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为保证师生安全,学校曾一度转移到大陌、城底等地,等敌人撤回据点后,又转回到下北漳村。1941 年底,李伯钊返回延安后由陈铁耕代理校长。1942年5月反“扫荡”以后,野战政治部决定把前方鲁艺合并入延安鲁艺,一部分同志回到延安,另一部分同志分配到各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团体。1943年4月,延安鲁艺并入延安大学。
在近3年的时间里,“前方鲁艺”为冀中、冀南、太行、太岳各根据地培养了大批的音乐、戏剧、美术等专业人才,为党的文艺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烽火岁月急,希冀遍神州。在抗日战争期间,前赴后继的爱国文化志士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三晋大地,用自己的热血与青春谱写了一曲宏伟壮丽的抗战史诗。他们用自己的作品鼓舞着根据地军民的抗日热情,用独特的方式抵御日本侵略军,同时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遗产,也在山西这块热土上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前方鲁艺在武乡下北漳开展第一届毕业美术展览会。
频道精选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