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绿化祖国思想探析【2】

李学林 胡广宇

2016年06月16日08:1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三、积极探索有利于尽快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的多样化途径

邓小平在思考绿化问题时,十分注重实效,反对空谈。他从最大限度地挖掘绿化潜力的角度,积极探索改善植树造林活动的现实途径,采取最大程度地动员公众参加绿化祖国活动、采用现代绿化技术手段以及改进林业和农业的生产方法等多种办法,提出了有利于尽快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的倡议与措施。

其一,提出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倡议,提高公众参与度。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邓小平就已经意识到,在需要尽快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的中国,仅仅靠专业林业队伍是不够的,必须走群众路线,发挥我国社会动员能力强的优势,增强公众的绿化参与意识,将普通群众变成绿化祖国活动的积极参与者。1979年3月12日,邓小平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一道,到北京市大兴县农村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在这次植树活动中,他指出:“要让娃娃们从小养成种树、爱树的好习惯。”(《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492页。)1981年六七月间,四川等地普降暴雨,导致特大洪灾。其时,有关专家指出,这与长江流域上游地区森林被大量砍伐有密切关系。这一问题引起邓小平的注意。为了使洪灾肆虐现象不再重演,他从源头上抓起,以恢复全国森林的生态功能为目标,提出了“是否可以规定每人每年都要种几棵树”的设想,发出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倡议。邓小平还连续参加了11次植树节的义务植树活动,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中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1982年植树节,在参加完植树活动以后,邓小平从提高义务植树活动成效的角度,对树种的选择、树林的维护等问题提出不少具体思路。他指出:“植树要选好树的品种,要选那些长得快、能成材的品种。栽下后要有人管理,保证成活。”同时,还从优化国土空间的角度,要求开展植树活动不能对生产功能区造成破坏,明确要求:“植树不要占用好地。”(《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804页。)多年来,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与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多个重大林业工程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成绩。

其二,积极探索利用现代技术条件绿化祖国,支持飞播造林。我国植树造林的重点地区,大多位于地形地貌复杂、人烟稀少的大山、沟壑与河谷地带。在传统技术条件下,人工造林不仅速度很慢,而且因作业条件危险等因素,也存在着不少植树盲区。借助飞机播种造林,不仅可以直接解决复杂地形带来的困难,而且还能加快造林速度,并大幅度降低造林成本。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积极探索利用飞机实施飞播造林,并在一些地方取得成功。邓小平对开展飞播造林十分重视。为了解决参与造林飞机数量不足的问题,他在1982年2月向空军发出号召,明确指示他们要支援林业部门的飞播造林、森林灭火等活动,长期为绿化祖国作贡献。他指出:“空军要参加支援农业、林业建设的专业飞行任务,至少要搞二十年,为加速农牧业建设、绿化祖国山河做贡献。”(《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799页。)

空军的积极参与,为利用现代技术条件绿化祖国增添了重要生力军。7月,林业部党组落实邓小平要重视飞播造林的重要指示,计划到2000年时完成全国条件适宜的荒山的飞播造林工作。为此,他们提出了每年花费4000万元的预算方案。接到这一报告以后,邓小平很快作出批示,予以支持:“每年四千万,为数不大,完全纳入国家计划。”并且强调:“这个方针,坚持二十年,可能得到较大实效。”(樊宪雷:《邓小平批示:飞播造林要坚持20年》,《党的文献》2012年第3期。)自此,飞播造林就成为我国人工造林的一个重要途径,成为对地形地貌复杂地区进行绿化的首要选择。

其三,要求在林业生产与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有利于增加绿化面积、保护森林生态功能的生产方法。“文化大革命”以前,我国林业部门进行木材采伐多采取择伐方式,对森林的破坏相对较小。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则‘自由伐’,打倒‘四人帮’后,采伐方式采取择伐和皆伐相结合”(《当代中国的林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85年版,第276页。)。1981年四川爆发特大洪灾之后,邓小平将洪灾爆发与林业采伐问题联系起来,提出了改进森林工业生产方法的具体意见:“在采伐方式上,这些地方是否可以只搞间伐,不搞皆伐,特别是大面积的皆伐。”(《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在我国耕地面积不足的现实条件下,邓小平特别重视走农林结合的绿化之路,推广粮林间作的造林方式。1983年2月,邓小平视察了山东兖州的泡桐林场,对该林场在农田中植树的做法十分赞赏。回京后,他立即将这一经验与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进行了交流。他说:“我在兖州,还看了一下种树。那里种泡桐的情况很好,很有规划,叫粮林间作,一亩十三株,根本不影响粮食生产。每年上两斤化肥十年成材,每株得材零点七立方米。”(《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893页。)他对这个泡桐林场搞粮林间作的具体数字记得如此清楚,可见印象十分深刻。邓小平推广的粮林间作的造林方式,既有利于实现土地、水肥、光照等资源的充分利用,又能给农业发展提供生态屏障,促进绿化事业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各地干部群众的积极探索,农林结合的绿化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

频道精选


毛泽东如何创造朝鲜战争胜利奇迹

毛泽东“亲点”罗瑞卿大将为新中国首任公安部长

哪位开国上将被誉为“华野名将,学府高师”

专访开国上将杨得志之子杨建华少将:讲好长征故事

四渡赤水:三万红军与四十万敌军的生死较量

少共国际先锋师的铁血岁月:这里走出23位开国将军

毛泽东为哪所学校题词十多次

(责编:杨文全、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