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永泰
四、要發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精神
抗戰時期,中共中央之所以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強調“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精神,是因為“隻有在各方面能暢所欲言,誠懇坦白的討論之中,才能夠求得一致的意見,才能夠照顧到各方面,才能夠定出正確的辦法和政策。各方面照顧的更周到,才會合作得越鞏固。反之,如果議會議員或政府人員,大家見面,打拱作揖,唯唯諾諾,而實際上各有所懷,貌合神離,則這樣的議會就會變成一個講空話的機關,這樣的政府就會癱軟無力,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三三制的運用》,《解放日報》1942年5月25日。)。
從各地座談會召開情況來看,參加會議的黨外人士“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熱烈地檢討工作,他們不但指出成績方面,而且認真地批評缺點方面,並提出改進工作的辦法。政府和地方人士之間,共產黨員和其他黨派與非黨派人士之間,融洽一致,互相商討,都為一個目的——把工作做得更好而共同努力。這種民主和團結范例,隻有在新民主主義的地區,才有可能”(《黨外人士座談會的意見》,《解放日報》1944年8月21日。)。例如,延屬分區黨外人士座談會閉幕之后,32位黨外人士在辭別謝言中這樣說道:“到會同仁均本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精神,踴躍發言,積極建議。以往某些未曾直爽傾吐之言,這次我們盡情的談了﹔以往旁觀為客之想法,這次我們一掃而空了。會上濟濟一堂,上下一致,融洽空前。正如毛主席說的:‘我們雖然沒有見過面,但我們想的做的是完全一樣的。’因為我們的目的隻有一個:更進一步的把邊區工作搞好,使邊區更加豐衣足食,人財兩旺,團結鞏固。”(《延屬分區黨外人士發表辭別謝言,一致團結建設邊區》,《解放日報》1944年9月5日。)
實踐証明,“會議取座談形式,讓黨外士紳們想起什麼就說什麼,扯出真心話來。……這樣所有黨外人員都積極參加討論,‘黨內人隻管講,黨外人隻管聽’的形式消失了,要解決的問題圓滿解決了”。這方面,陝甘寧邊區的經驗是:“(1)使黨外人員對報告和討論的問題,有機會知道具體內容,有時間考慮意見。(2)對重要問題和可能的爭論,要盡量在會前同他們交換意見。(3)盡力造成他們積極參加討論的機會和條件,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4)會議形式要隨便一些,使他們覺得不受拘束。”(陝西省檔案館、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編《陝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8輯,第128—129頁。)中共中央將“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與“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一起運用到整風運動和發展黨內民主中,使之成為黨的建設的一大法寶。毛澤東在七大政治報告中指出:“實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些中國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種政治灰塵和政治微生物侵蝕我們同志的思想和我們黨的肌體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1096頁。)在七大口頭政治報告和結論中毛澤東再次強調共產黨要廣開言路,打開窗戶。他指出:“各種各樣的意見,都要讓它發表,要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是老話,但很有意義。”(《毛澤東文集》第3卷,第340頁。)“我們還要登廣告:‘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毛澤東文集》第3卷,第400頁。)
在與黨外人士的溝通交流中,隻有真正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才能使黨外人士針對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各項工作提出意見、批評、建議,廣納善言、廣集民智,把我們的各項事業做得更好。
頻道精選
![]() |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