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毛澤東是怎樣汲取“大躍進”教訓的【3】

陳晉

2016年06月15日07:4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三、“不要以我們這些人的壽命來考慮事情”

作為“超英趕美”戰略的重要步驟,“大躍進”運動的突出特征是追求高速度大規模的發展,諸如大辦工業、大辦農業、大辦鋼鐵、大辦交通、大辦水利、大辦教育,甚至大辦副食品基地、大辦養豬等等,結果是事與願違,留下不少爛攤子。對此,毛澤東的感受是:我們本來想搞快些,反而慢了。1958年到1960年,三個年頭犯了錯誤,整得我們好苦。經過了這些挫折,我們懂得了要謹慎,改正錯誤。(參見《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第131頁。)

從那以后,毛澤東看待經濟發展速度,確實格外謹慎。他絕口不再提“超英趕美”,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無論別人說得怎樣天花亂墜,他總是要把計劃中的指標往低處壓一些,說不出理由的,也要讓人們做好完不成任務的心理准備。他甚至產生了一種寧慢勿快、寧少勿多的想法,總是強調步步為營,時時提防經濟冒進。比如,他提出:我們搞幾年慢騰騰的,然后再說。今年、明年、后年搞扎實一點。不要圖虛名而招實禍。(《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4卷,第523—524頁。)水利、工業都不能冒進,要分步驟有計劃地一步一步地搞。(《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第175頁。)

有件事值得一說。1966年春天,毛澤東在湖北聽取王任重匯報農業機械化工作后,非常感興趣,想搞一個五到十年的發展農業機械化的計劃,爭取再用十年左右的時間讓全國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為此,他讓其他中央領導人研究討論這項計劃,還給劉少奇寫了封長信談論自己的設想。但不久他猶豫起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上說:我給少奇的信不要印了,不准確。我不放心,找了王任重、陳伯達談。找他們一談,就知道不准確。(《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第569頁。)准備大搞農業機械化運動的設想,隨后也不了了之。看來,他終究擔心這個決策引起一哄而上,造成欲速則不達的被動局面。

在糧食生產上,毛澤東此后對高指標的做法一直保持著警惕,屢屢給一些頗有雄心壯志的地方領導干部潑冷水。他對江西省委負責人講:你們現在畝產500多斤,五年達到800斤,每年增長50多斤,不少了嘛!做得到嗎?(參見《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第551頁。)中南局負責人匯報,黃淮區域准備到1970年畝產達到500斤,淮河以南地區達到800斤,毛澤東聽后並不興奮:你們可以努力去做,也可能達到,也可能接近,也可能根本達不到。看來需要再長一些時間,再多十年實現也可以,不能勉強,勉強是不行的。(《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第552頁。)湖南省委負責人對他講,湖南今年增產一成左右的提法低了,毛澤東當即指出:一年增產一成左右就了不起了。你們的農業廳長一年就要跨過“綱要”(即《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綱要”提出了糧食增產目標:從1956年開始,在12年內,黃河、秦嶺、白龍江、黃河(青海境內)以北地區畝產達到400斤,黃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區達到500斤,淮河、秦嶺、白龍江以南地區達到800斤。),是不懂農業生產吧?少講一點(參見《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第560—561頁。)。湖南省委負責人希望他為韶山灌區題詞,得到的回答是:要高產才算,靈了再寫。(《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第595頁。)這些撤火的話,與毛澤東“大躍進”運動時期的勁頭,簡直是判若雲泥,反映出他內心世界似乎有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余悸。

發展經濟總是要做計劃,做預案,在計劃經濟時代,還要制定很具體的指標。“大躍進”運動后,毛澤東對待經濟發展計劃的心態,一貫是寧可保守,把困難估計充分一些,甚至是一看到具體的指標數字,就似乎有種條件反射式的挑剔。

1964年,在醞釀1966年到1970年實施的“三五計劃”時,毛澤東多次聽取國家計委領導小組的匯報,發覺各方面要求上項目的勢頭又起來了,立刻表示:橫直被沒有錢擋住了。隻能是有多少錢辦多少事,不要以我們這些人的壽命來考慮事情,要以客觀規律來辦事。建設也有客觀規律,搞多了,不行。就是有了錢,還是要打殲滅戰。財政收入不要打得太滿了,打滿了危險!過去我們吃過虧,把收入打得滿滿的,把基本建設戰線拖得長長的。要說服地方同志,工業、農業、國防和其他建設事業隻能搞那麼多了。必須留有余地。留有余地,過去講是講了,但是沒有做。(參見《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第348頁。)1965年“三五計劃”方案出來后,毛澤東看了不太滿意:那麼多項目,投資那麼多,不僅各部門各地方提的要求高了,你們的指標也高了。安排得少一點行不行?鑒於過去的經驗,欲速則不達,不如少一點慢一點能達到。我看五年搞1080億元的建設規模大了,留的余地太少了。糧食4800億斤能達到嗎?要考慮來個大災或者大打起來怎麼辦﹔鋼1600萬噸就行了。你這個數字壓不下來,就壓不下那些冒進分子的瞎指揮。絕不能超過客觀可能,按客觀可能還要留有余地。(參見《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第500、501頁。)由此,他強調要注重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的結構平衡,把老百姓的吃、穿、用放在突出位置,還提出了“備戰備荒為人民”這個“三五計劃”的指導方針。由此,“三五計劃”的投資規模從最初設想的1080億元降到850億元,這是比較符合實際的。

到1969年,又該制定經濟計劃了。中央二三月間召開全國計劃工作座談會期間,毛澤東特意交待:“在訂計劃的時候,必須發動群眾,注意留有充分的余地。”(《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6卷,第230—231頁。)一年后,准備在1971年至1975年實施的“四五計劃”方案出來了,毛澤東表示:我看了計劃會議的文件,這次計劃會議是20年來最好的一次計劃會議。但是我就是擔心口子開得太大了,五年加上今年一共六年就要搞到年產4000萬噸鋼,還要搞7000萬噸石油。(參見《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6卷,第292頁。)現在我們還沒有超過2000萬噸鋼。在1000萬噸到1800萬噸鋼之間來回徘徊了十年左右,還是上不去。現在倒要警惕,要防止有些人動不動就要翻一番。這個積極性一上來,又要發生事。(參見《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6卷,第352頁。)正如毛澤東擔心的那樣,“四五計劃”中的4000萬噸鋼產量指標,確實制定得冒了,1975年才達到2390萬噸,直到1983年鋼產量才達到4000萬噸。

在戰爭年代,消滅敵人,壯大自己,雖然也有不能實現目標和計劃的時候,但多數情況下是可以完成任務的,有時候甚至還會取得超乎意料的勝利。諸如淮海戰役以少對多硬是啃下了硬骨頭﹔關於解放戰爭,毛澤東最初預計要打五年,結果隻打了三年。劉少奇在西柏坡1948年9月13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講話時說到:“早日勝利,可能是‘勝利逼人’,而多有兩年准備,勝利得比較圓滿一些,我們應當很好准備。”此時,毛澤東插話說:“全國勝利恐怕還要十年,十年也不一定全國完全完成土改,而是都實行減租減息。”(《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25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459頁。)結果是隻用了一年就建立了新中國,新中國成立后隻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就在全國范圍內完成了土地改革,而且中間並沒有經過減租減息的階段。或許受過去經驗的影響,毛澤東覺得,解放戰爭和新中國成立初期既然能夠創造飛躍式前進的奇跡,取得意外的勝利,在我們取得了政權,群眾熱情又空前高漲的情況下,鼓鼓勁,創造打“經濟仗”的奇跡又有什麼難處呢?然而“大躍進”運動受挫折之后,毛澤東打“經濟仗”心理底線開始收縮,回到了他在延安時期經常講的,“在最壞的可能性上建立我們的政策”(《毛澤東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88頁。)﹔回到了他在1955年3月全國黨的代表會議上也強調過的“從最壞的可能性著想,總不吃虧。不論任何工作,我們都要從最壞的可能性來想,來部署”(《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4頁。)。這樣的決策心理,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底線思維”。

頻道精選


毛澤東如何創造朝鮮戰爭勝利奇跡

毛澤東“親點”羅瑞卿大將為新中國首任公安部長

哪位開國上將被譽為“華野名將,學府高師”

專訪開國上將楊得志之子楊建華少將:講好長征故事

四渡赤水:三萬紅軍與四十萬敵軍的生死較量

少共國際先鋒師的鐵血歲月:這裡走出23位開國將軍

毛澤東為哪所學校題詞十多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毛澤東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