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毛泽东是怎样汲取“大跃进”教训的【3】

陈晋

2016年06月15日07:4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三、“不要以我们这些人的寿命来考虑事情”

作为“超英赶美”战略的重要步骤,“大跃进”运动的突出特征是追求高速度大规模的发展,诸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大办钢铁、大办交通、大办水利、大办教育,甚至大办副食品基地、大办养猪等等,结果是事与愿违,留下不少烂摊子。对此,毛泽东的感受是:我们本来想搞快些,反而慢了。1958年到1960年,三个年头犯了错误,整得我们好苦。经过了这些挫折,我们懂得了要谨慎,改正错误。(参见《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第131页。)

从那以后,毛泽东看待经济发展速度,确实格外谨慎。他绝口不再提“超英赶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别人说得怎样天花乱坠,他总是要把计划中的指标往低处压一些,说不出理由的,也要让人们做好完不成任务的心理准备。他甚至产生了一种宁慢勿快、宁少勿多的想法,总是强调步步为营,时时提防经济冒进。比如,他提出:我们搞几年慢腾腾的,然后再说。今年、明年、后年搞扎实一点。不要图虚名而招实祸。(《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第523—524页。)水利、工业都不能冒进,要分步骤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搞。(《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第175页。)

有件事值得一说。1966年春天,毛泽东在湖北听取王任重汇报农业机械化工作后,非常感兴趣,想搞一个五到十年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计划,争取再用十年左右的时间让全国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为此,他让其他中央领导人研究讨论这项计划,还给刘少奇写了封长信谈论自己的设想。但不久他犹豫起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说:我给少奇的信不要印了,不准确。我不放心,找了王任重、陈伯达谈。找他们一谈,就知道不准确。(《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第569页。)准备大搞农业机械化运动的设想,随后也不了了之。看来,他终究担心这个决策引起一哄而上,造成欲速则不达的被动局面。

在粮食生产上,毛泽东此后对高指标的做法一直保持着警惕,屡屡给一些颇有雄心壮志的地方领导干部泼冷水。他对江西省委负责人讲:你们现在亩产500多斤,五年达到800斤,每年增长50多斤,不少了嘛!做得到吗?(参见《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第551页。)中南局负责人汇报,黄淮区域准备到1970年亩产达到500斤,淮河以南地区达到800斤,毛泽东听后并不兴奋:你们可以努力去做,也可能达到,也可能接近,也可能根本达不到。看来需要再长一些时间,再多十年实现也可以,不能勉强,勉强是不行的。(《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第552页。)湖南省委负责人对他讲,湖南今年增产一成左右的提法低了,毛泽东当即指出:一年增产一成左右就了不起了。你们的农业厅长一年就要跨过“纲要”(即《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纲要”提出了粮食增产目标:从1956年开始,在12年内,黄河、秦岭、白龙江、黄河(青海境内)以北地区亩产达到400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达到500斤,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达到800斤。),是不懂农业生产吧?少讲一点(参见《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第560—561页。)。湖南省委负责人希望他为韶山灌区题词,得到的回答是:要高产才算,灵了再写。(《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第595页。)这些撤火的话,与毛泽东“大跃进”运动时期的劲头,简直是判若云泥,反映出他内心世界似乎有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余悸。

发展经济总是要做计划,做预案,在计划经济时代,还要制定很具体的指标。“大跃进”运动后,毛泽东对待经济发展计划的心态,一贯是宁可保守,把困难估计充分一些,甚至是一看到具体的指标数字,就似乎有种条件反射式的挑剔。

1964年,在酝酿1966年到1970年实施的“三五计划”时,毛泽东多次听取国家计委领导小组的汇报,发觉各方面要求上项目的势头又起来了,立刻表示:横直被没有钱挡住了。只能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要以我们这些人的寿命来考虑事情,要以客观规律来办事。建设也有客观规律,搞多了,不行。就是有了钱,还是要打歼灭战。财政收入不要打得太满了,打满了危险!过去我们吃过亏,把收入打得满满的,把基本建设战线拖得长长的。要说服地方同志,工业、农业、国防和其他建设事业只能搞那么多了。必须留有余地。留有余地,过去讲是讲了,但是没有做。(参见《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第348页。)1965年“三五计划”方案出来后,毛泽东看了不太满意:那么多项目,投资那么多,不仅各部门各地方提的要求高了,你们的指标也高了。安排得少一点行不行?鉴于过去的经验,欲速则不达,不如少一点慢一点能达到。我看五年搞1080亿元的建设规模大了,留的余地太少了。粮食4800亿斤能达到吗?要考虑来个大灾或者大打起来怎么办;钢1600万吨就行了。你这个数字压不下来,就压不下那些冒进分子的瞎指挥。绝不能超过客观可能,按客观可能还要留有余地。(参见《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第500、501页。)由此,他强调要注重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结构平衡,把老百姓的吃、穿、用放在突出位置,还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这个“三五计划”的指导方针。由此,“三五计划”的投资规模从最初设想的1080亿元降到850亿元,这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到1969年,又该制定经济计划了。中央二三月间召开全国计划工作座谈会期间,毛泽东特意交待:“在订计划的时候,必须发动群众,注意留有充分的余地。”(《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第230—231页。)一年后,准备在1971年至1975年实施的“四五计划”方案出来了,毛泽东表示:我看了计划会议的文件,这次计划会议是20年来最好的一次计划会议。但是我就是担心口子开得太大了,五年加上今年一共六年就要搞到年产4000万吨钢,还要搞7000万吨石油。(参见《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第292页。)现在我们还没有超过2000万吨钢。在1000万吨到1800万吨钢之间来回徘徊了十年左右,还是上不去。现在倒要警惕,要防止有些人动不动就要翻一番。这个积极性一上来,又要发生事。(参见《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第352页。)正如毛泽东担心的那样,“四五计划”中的4000万吨钢产量指标,确实制定得冒了,1975年才达到2390万吨,直到1983年钢产量才达到4000万吨。

在战争年代,消灭敌人,壮大自己,虽然也有不能实现目标和计划的时候,但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完成任务的,有时候甚至还会取得超乎意料的胜利。诸如淮海战役以少对多硬是啃下了硬骨头;关于解放战争,毛泽东最初预计要打五年,结果只打了三年。刘少奇在西柏坡1948年9月1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话时说到:“早日胜利,可能是‘胜利逼人’,而多有两年准备,胜利得比较圆满一些,我们应当很好准备。”此时,毛泽东插话说:“全国胜利恐怕还要十年,十年也不一定全国完全完成土改,而是都实行减租减息。”(《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59页。)结果是只用了一年就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土地改革,而且中间并没有经过减租减息的阶段。或许受过去经验的影响,毛泽东觉得,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既然能够创造飞跃式前进的奇迹,取得意外的胜利,在我们取得了政权,群众热情又空前高涨的情况下,鼓鼓劲,创造打“经济仗”的奇迹又有什么难处呢?然而“大跃进”运动受挫折之后,毛泽东打“经济仗”心理底线开始收缩,回到了他在延安时期经常讲的,“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88页。);回到了他在1955年3月全国党的代表会议上也强调过的“从最坏的可能性着想,总不吃亏。不论任何工作,我们都要从最坏的可能性来想,来部署”(《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4页。)。这样的决策心理,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底线思维”。

频道精选


毛泽东如何创造朝鲜战争胜利奇迹

毛泽东“亲点”罗瑞卿大将为新中国首任公安部长

哪位开国上将被誉为“华野名将,学府高师”

专访开国上将杨得志之子杨建华少将:讲好长征故事

四渡赤水:三万红军与四十万敌军的生死较量

少共国际先锋师的铁血岁月:这里走出23位开国将军

毛泽东为哪所学校题词十多次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文全、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毛泽东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