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在北戴河编《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毛泽东说:“我是用十一天功夫关了门,看了一百二十篇报告。先请廖鲁言同志同农村工作部的同志,他们看了一千几百篇,选了一百二十篇。然后我对这一百二十篇搞了十一天,包括改文章、写按语在内。”①
毛泽东说:“解放后11年,我做过两次调查,一次为农业合作化问题,看过一百几十篇材料,每省有几篇,出了一本书,叫做农村社会主义高潮。每篇都看,有些看过几遍,研究他们为什么搞得好。又一次是十大关系,那是经过两个半月,和34个部门讨论,然后得出十大关系的结论。”②
据逄先知同志回忆:“毛泽东编《高潮》时,是那样认真地精选材料,认真地修改文字。在那段时间里,几乎把主要精力倾注到这部书的编辑工作上。”“有些材料文字太差,毛泽东改得密密麻麻,像老师改作文一样。”“毛泽东习惯于夜间工作,每天一清早,就退来一批修改好的稿子和写好的按语,再由我们进一步作文字加工。”③
9月5日,毛泽东休假结束由北戴河回到北京。
第二天,毛泽东主持政治局会议,讨论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草案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章程试行草案。会后,同陈伯达、胡乔木、廖鲁言对文件作了两次修改。
11日晚上,毛泽东再次主持政治局会议,讨论修改决议草案。他将修改后的决议草案审阅完毕时,已是次日清晨。
12日凌晨4时,毛泽东写了一个批示,要刘少奇、陈云、邓小平、陈伯达当天将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草案看完,要杨尚昆立即把它印发在京中央委员等,同时用飞机分送各省市委、自治区党委征求修改意见,于月底来京参加六中全会时带来。①
13日,毛泽东同刘少奇、陈云、邓小平听取了李先念关于召开九省粮食会议的汇报。
14日,毛泽东再去北戴河。
此次毛泽东到北戴河,是准备编一本合作化运动经验集,在七届六中全会上发给各地代表。他离开北京,再次来到北戴河,闭门11天,集中精力编辑《怎样办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书。
9月中下旬的北戴河,气候已渐渐进入中秋,秋风阵阵,不时给人几丝寒意。然而毛泽东游泳的兴致很高,每天下海,风雨无阻。有一天,大雨瓢泼,狂风卷起的巨浪一人多高,毛泽东还是下海游了十分钟。
毛泽东写了编辑计划:
(1)依地区排列,制一个目录(照每篇文章上的题目。不照原件每一省市的总目)。
(2)有几篇,要鲁言查明材料来源,注明在每一篇的题目之下。
(3)校对一遍,文字上加以修改,使更加通俗化。
(4)几天内先印几份清样,至少毛、田、乔木、伯达各一份,可能时再送刘、周、小平各一份。
(5)争取月底或下月初印出四百本(样本)。
(6)用人民出版社印,告知尚昆。②
15日,毛泽东开始《怎样办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书的编辑工作。
24日,经过十多天的紧张工作,编辑工作即将结束,毛泽东给田家英写了一封信:
田家英同志:
最后部分付上,请付排。八月下旬的人民日报上载有邢台地委书记写的一篇关于邢台地区合作化的文章,请清出加印到河北省部分中去。此外,请商廖鲁言同志翻阅一下今年一月至九月的人民日报看有无好的(要是很好的)材料可用的。
毛泽东
九月廿四日①
25日,毛泽东为《怎样办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书写了序言,其中谈道:
我们现在编了一本书,叫做《怎样办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本书里所收的,都是各省、市、区的实际例子,共有一百二十几篇。这些材料的绝大部分,是一九五五年一月至八月的,一小部分是一九五四年下半年的。这些材料的绝大部分,是从各省、市、区的党内刊物上取来的,有几篇是从报纸上取来,有几篇是下级党委或者工作同志向上级党委的报告,有一篇是请了一个合作社社长到北京谈话的记录。对于这些材料,我们只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内容都照原样。在一部分材料上,我们写了一点按语。为了区别于在有些材料上原来刊物的编者所写的按语,我们写的按语,用了“本书编者”的名义。我们认为所有这些材料的作者所表示的观点是正确的,或者是基本上正确的。读者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出全国合作化运动的规模、方向和发展的前景。
这些材料很有说服力,它们可以使那些对于这个运动到现在还是采取消极态度的人们积极起来,它们可以使那些到现在还不知道怎样办合作社的人们找到办合作社的方法,它们更可以使那些动不动喜欢“砍掉”合作社的人们闭口无言。②
9月25日,毛泽东从北戴河返回北京。
![]() | ![]() |
相关专题 |
· 图书连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