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这是新任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始终强调的重大问题。2012 年12 月7日,习近平首次离京赴外地考察,来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省,第一站选择了深圳。习近平此次在广东考察走的路线,20 年前邓小平视察南方时走过。有的媒体评论:这是一位带来执政清新风气、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领导人。考察期间,他轻车简从,与群众直接接触、亲切交流。8 日,他来到深圳莲花山,在众多游客注视下,向邓小平雕像敬献花篮。随后,习近平走到人群中,与群众握手,向大家挥手致意。他强调指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11 月17 日,他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他大力倡导把调查研究“贯彻于决策全过程”,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抓住不放,主动调研。“千万要记住政府前面的‘人民’两字”、“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
他曾坦诚地说,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
3 月22 日至30 日,习近平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布) 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了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习近平出访的第一站是中国最大邻国俄罗斯。他将俄罗斯作为就任后首访国,既是这些年来两国形成的惯例,也说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强化了战略互信和相互支持”。俄罗斯国防部及联邦武装力量作战指挥中心首度打开大门,迎接外国国家元首到访。访俄期间,中俄两国元首就加强中俄全方位战略合作达成重要共识,并签订了32 项合作文件。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宫力认为,习近平的俄罗斯之行“具有战略意义”。非洲是中国外交的主要依靠力量。习近平的非洲之行加深了与非洲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加固了中国外交的立足点。他说:中非合作要从以前以经济、资源为主要导向,转为包括社会、文化交往在内的全方位合作。在非期间,习近平提出中国将为非洲国家培训各类人才,加强对非洲技术转让和经验共享,重视中非人文交流。
中国援助非洲的项目“越来越偏重于民生”。中国正力求拉动非洲当地就业、改善当地民生状况、帮助非洲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西方国家指责中国在非洲实行“新殖民主义”。而此次习近平主席出访非洲,对这一指责做出了最好回应。在坦桑尼亚发表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回顾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和非洲老一辈政治家共创中非友好的局面,并将中国和非洲比作“命运共同体”,宣示“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努力实现各自的“中国梦”和“非洲梦”。
习近平首次出访的重要行程之一是出席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此次会晤取得了包括推动金砖国家务实合作、推动构建金砖国家与非洲国家的伙伴关系等一系列成果。习近平参加的此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在此次会晤中实现了对接。”2012 年3 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时,这还仅仅是个概念。从概念的提出到取得实质进展,前后只用了一年,这是金砖国家深化合作的表现之一。“这些取得的成果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表现,以及外界对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的信任都是有关系的。”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