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抗日傳奇:抗戰英雄將領和他們指揮的經典戰例

棗宜會戰中中國軍隊防守的陣地。
棗宜會戰要圖棗宜會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日本軍隊駐武漢的第11軍對中國第五戰區部隊發動的一場作戰,會戰以日軍佔領宜昌而結束。
日本第11軍於1940年2月25日制定了《會戰指導方策》。其作戰目的是:“擬在雨季到來之前,在漢水兩岸地區將敵第五戰區的主力擊敗,通過作戰的勝利,進一步削弱蔣軍,並為推動對華政治、謀略的進展作出貢獻。”其會戰指導方針是:“在最短期間內作好准備,大概在5月上旬開始攻勢。首先在白河以南捕捉漢水左岸之敵,接著在宜昌附近徹底消滅該河右岸之敵核心部隊。”4月7日,第11軍又據此制定更為具體的作戰計劃大綱。這時岡村寧次已經調走,第11軍司令官由關東軍第7師團長園部和一郎接任。4月10日,日大本營以“大陸命”第426號命令批准“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為完成目前任務,可在5、6月間在華中、華南方面實施一次超越既定作戰地區的作戰。”
日軍認為,中國第五戰區包圍著武漢的部隊約有50個師,其主力部署於赴前線的日軍鄂西北的漢水(其上游亦稱襄河)兩岸地區,進攻宜昌,可給第五戰區以沉重打擊。而且,宜昌又是進入四川的門戶,距中國戰時軍事、政治領導中樞重慶隻有480公裡,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位,攻克宜昌,可給重慶及西南大后方以巨大威脅,有利於推進政治謀略。但攻克宜昌后是否保持對宜昌的長期佔領,事先未作出決定。
為求達成上述任務,第11軍決心將其所屬7個師團、4個旅團88個大隊盡量調用。7個師團、4個旅團分別為第33、第46、第40、第33、第34、第13、第39師團,第14旅團、第18旅團、臨時混成第101旅團及野戰重炮兵第6旅團。其中4個師團和1個旅團在江南,3個師團和2個旅團及炮兵旅團在江北。各以小部兵力留置現地擔任守備,盡可能多抽出主力投入進攻作戰。“中國派遣軍”也從長江下游第13軍所屬的第15、第22師團各抽調1個支隊(相當於團)共7個大隊配屬給第11軍。此外,還有第3飛行團、海軍“中國方面艦隊”第1遣華艦隊及第2聯合航空隊協同作前線的中國軍隊爬山越嶺迂回作戰戰。參戰兵力48個大隊近11萬人。這樣,棗宜會戰就成了武漢會戰以來日軍在正面戰場所發動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戰斗。

參加棗宜會戰的日本軍隊。
中國方面在1940年3月間就已獲悉日軍第11軍有從信陽、武漢向鄂西北大舉進攻的企圖。4月10日,蔣介石致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等,指出:“對敵進犯沙、宜,應棗宜會戰迅即預行部署,准備先發制敵……第五戰區應乘敵進犯沙、宜企圖漸趨明顯以前,行先發制敵攻擊。以湯恩伯、王纘緒兩部主力,分由大洪山兩側地區向京(山)鐘(祥)、漢(陽)宜(城)路之敵攻擊,並由襄(陽)花(園)路、豫南及鄂東方面施行助攻,策應作戰,打破敵西犯企圖。其攻擊開始時機,由戰區密切注視敵情,適機斷然實施,但須於四月中旬末完成攻擊諸准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