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抗日傳奇:抗戰英雄將領和他們指揮的經典戰例

車橋戰役略圖。
車橋戰役是華中抗戰以來殲滅日軍最多的一次,是"蘇中六年抗戰以來的創舉",解放了淮安、寶應以東縱橫二百裡地區.使蘇中、蘇北、淮南、淮北根據地聯成一片,鞏固和擴大了蘇中根據地,打亂了日偽"清鄉""屯墾"計劃,實現了蘇中形勢根本轉變,揭開了蘇中戰略反攻的序幕。
1944年春,日軍為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陸續從華中地區抽調部隊南下參加作戰。駐蘇中、蘇北地區的日軍為彌補兵力不足,遂收縮防區,強化偽軍,並加強對沿海地區的控制。新四軍第1師兼蘇中軍區,遵照中共中央關於集中力量打擊日偽軍、鞏固與擴大抗日根據地的指示,為改善蘇中地區的斗爭局面,溝通蘇中與蘇北、淮南、淮北地區的戰略聯系,並為整風、整訓工作創造比較安定的環境,決定於3月上旬發起以奪取車橋為主要目標的攻勢作戰。
組織發起車橋戰役,粟裕有一個較長的醞釀和形成過程。 日偽對第四分區“清鄉”后,除師直屬隊和第二分區的機關、部隊要在東台南北地區活動外,第三、第四分區的主力團有時也需要轉移到第二分區休整,或待機配合第四分區作戰,因此,很覺得地區狹窄,部隊擁擠,而大批干部亟待整風,缺少一個較為安定的環境。
一九四三年六月二十三日,粟裕奉命去軍部駐地(黃花塘)參加整風會議和匯報工作,便帶少數參謀、測繪人員和一個連,有意識地選擇路線,對沿途地形,敵情進行實地調查。
到了一九四四年二月蘇中區黨委召開第五屆擴大會議時,粟裕在全面分析了形勢后,認為日軍已是窮途末路,在我發起攻勢作戰后,難以對我進行大規模報復“掃湯”,即使有些小動作,在我有所准備的情況下,影響也不會大。粟裕便向與會的幾位領導同志提出發起車橋戰役的建議,得到了他們的一致同意,隨即召開團以上干部會議,具體研究制定作戰方案。
當時提出三個作戰方案分析比較:一是由東向西,先攻涇口后攻車橋﹔二是車橋、涇口同時攻擊﹔三是先攻車橋,后取涇口。經過分析比較,擇優選取了第三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