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盤點:國共抗戰名將和他們的經典戰例

2013年08月16日08:49   來源:新華軍事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抗日傳奇:抗戰英雄將領和他們指揮的經典戰例

  盧溝橋抗戰歷史照片。

  1937年(中華民國二十六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在北平(今北京)西南盧溝橋挑起事端,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中國軍隊奮起抗擊日軍侵略的作戰。亦稱“七七抗戰”。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后,逐步把侵略勢力擴張到了平津附近。其華北駐屯軍5000余人,駐平津地區及豐台至山海關鐵路沿線﹔冀東偽保安隊1.7萬余人,駐通縣等地﹔偽蒙軍4萬余人,駐察北(今河北 張家口以北)。中國軍隊第29軍軍長宋哲元轄四個步兵師及一個騎兵師、兩個保安旅,駐守平津及任丘、河間等地。

  1935年,日本策劃華北五省自治的陰謀未逞,遂准備以武力攻佔平津,進而奪取整個華北。

  1937年7月7日夜,駐豐台日軍詭稱演習中“失蹤”一名士兵,無理要求進宛平城搜查。遭拒絕后,即向城西盧溝橋地區發起攻擊,企圖首先截斷北平南面通道,攻佔北平。當地中國駐軍第37師第110旅第219團奮起抗擊,並於8日夜奪回了龍王廟及鐵路橋,向八寶山以南、長辛店以北地區反擊,打擊了日軍氣焰 (見彩圖)。當日中國共產黨發出《中共中央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號召全民族抗戰。南京國民黨政府懼怕事態擴大,命令部隊隻許抵抗,不許出擊,並與日軍談判,委屈求和。

  10日,得到增援后的日軍,再次發起進攻,受挫。11日,日本首相近衛文麿召開內閣會議,決定增兵華北:調關東軍之酒井、鈴木旅團,駐朝鮮第20師團,分別向華北開進;在海軍配合下進攻平津。17日蔣介石表示准備應戰,但又說不放棄和談。24日幾路日軍進逼北平,25日在華北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指揮下發起進攻,至27日先后攻佔廊坊、寶珠寺、團河等地。28日守軍反擊,一度收復豐台。日軍主力在航空兵配合下猛攻南苑,守軍傷亡甚眾,副軍長佟麟閣、師長趙登禹陣亡,遂放棄南苑等地,撤向保定。29日,北平陷落。同日,日軍分路進犯天津、大沽。守軍反擊,並圍攻日軍東局子軍用機場及海光寺兵營,后遭日軍陸空聯合攻擊,不支,退向馬廠。30日,天津失守。

  盧溝橋抗戰歷史照片。

  盧溝橋抗戰的歷史意義

  一、結束了割地賠款的慣例

  盧溝橋抗戰盧溝橋抗戰為中國對侵略者割地賠款的慣例畫上了句號。

  翻開中國的近代史,就會發現簡直是一部中日外交痛史。自1879年日本吞並琉球群島之后,面對日本的每次入侵,大打日本大勝,小打日本小勝,這個東瀛的小國竟變成了對中國的征服者。1894年甲午戰后,隨著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日本獲得了大量賠款,佔領了台灣,從此就沒有停止過對中國的侵略。

  1900年,日本參與了八國聯軍對中國的入侵。

  1914年,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敗,日本乘機侵佔了中國的山東和青島。

  1915年,日本借支持袁世凱做皇帝,強迫袁接受了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強佔了中國128萬平方公裡領土,相當於日本本土3.5倍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

  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取得了駐軍上海的特權。

  1933年2月,日軍又佔領熱河省,3月10-11日,侵略者雖然在長城抗戰中遭二十九軍大刀隊重創,但仍通過《塘沽協定》《何梅協定》等不平等條約佔領了長城以北、冀東二十二個縣的大片中國領土。

  日本侵略者每次挑起戰火,割地、賠款幾乎已成為中國政府的外交慣例。但是,侵略者的欲壑是永遠填不滿的,其滅亡中國的野心也是不會改變的,1937年7月7日,終於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但這次侵略者卻在盧溝橋頭遭到了中國軍隊的迎頭痛擊,隨后發展成為全國的抗戰,使日本帝國主義妄圖通過合法手段佔領中國華北的企圖變成了泡影。

  二、 拉開了國、共兩黨攜手抗日的帷幕

  由於日本侵略者在九一八事變中嘗到了甜頭,其東京大本營(參謀本部)曾預言:中國政府是腐敗昏庸、四分五裂的,老百姓更是貪生怕死。一旦發生(支那事變)不到三個月,中國人就會妥協的坐到談判桌上,(中國)會逐步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但侵略者這一次卻錯估了形勢。

  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電全國:贊揚馮治安部英勇殺敵與國土共存亡的精神,要求南京政府和全國民眾援助宋哲元的二十九軍。在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的時刻,國共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寇的進攻,全國人民和軍隊,驅除日寇出中國,為保衛國土流盡最后一滴血!

  7月8日,蔣介石也從廬山牯嶺電示宋哲元:宛平城應固守勿退,並須全體動員,已備事態擴大。同日下午,蔣又在廬山海寒寺電令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孫連仲:率該軍兩師隊伍沿平漢路趕赴保定馳援駐北平的第二十九軍。

  9日,毛澤東、朱德、彭德懷、賀龍聯名致電南京政府,要求在全國動員進行抗日,為紅軍請纓抗戰。

  12日,蔣介石從牯嶺電勉宋哲元:率部全力抗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16日,宋哲元從山東樂陵到天津(在今南京路98號)對二十九軍發布了戰字第一號作戰命令。

  17日,中共代表周恩來、秦邦憲、林伯渠在廬山向蔣介石面交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中共中央表示:執行孫中山倡導的三民主義,邊區蘇維埃政府改稱特區政府,取消紅軍番號改稱國民革命軍。指示各地黨組織:促成抗日統一戰線,擴大救亡運動。

  當天,蔣介石就盧溝橋事變在廬山發表講話,申明了中國政府的立場:決不允許把北平變成第二個沈陽,如果不能和平解決,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 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蔣介石在廬山的講話,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歡迎。

  8月13日,日本海軍陸戰隊進攻上海虹橋機場,第二天,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

  8月22日,中共召開洛川會議,通過《抗日救國十大綱領》。25日,陝北紅軍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彭德懷分任正副總指揮。

  9月22日,國民黨通信社發表了中共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承認了中共的合法地位,國共兩黨聯合抗日的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0月,決定在華南成立新四軍。中華兒女從此開始了在白山黑水、長城內外、黃河流域、大江南北、東南沿海的全面抗戰,把侵略者淹沒在中華民族的血海之中。

  盧溝橋抗戰歷史照片。

  三、 使世界真正認識中國人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者錯估了中國軍民勇於犧牲的決心和士氣,認為中國歷史上就是一個實行愚民教育、重文輕武的國家。政府軟弱無能,百姓像一盤散沙,一觸即潰,已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當年蒙古、滿清都能征服中國,日本一旦出兵,中國幾個月內即可滅亡,他們是懷著對中華民族的種族歧視發動七七事變的,他們低估了中國人。 駐守華北的第二十九軍是愛國將領馮玉祥的“西北軍”舊部,該軍既有光榮的愛國傳統,早年又受過中國共產黨的影響,該軍駐守北平的第三十七師師長馮治安將軍、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將軍都是堅定的抗日派。1933年的長城抗戰中,時任第三十七師一零九旅旅長兼喜峰口前敵總指揮趙登禹,在隊伍裝備落后的情況下,親自帶領大刀隊同日軍血戰三日,十六歲的戰士王金寶一個人砍殺了13個鬼子后還生擒了一個。是役致使數千鬼子的人頭落地,3月10日夜,大刀隊僅生還23人,首次開創了中國軍人戰勝日本侵略者的先河,連皇軍都驚呼遇到了頑強的對手,打出了二十九軍的威風,增長了中國人的志氣。

  盧溝橋抗戰的悲壯不僅震動了南京國民政府,也極大的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激情,向全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團結抗戰的決心。

  四、使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走向了正軌

  拉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帷幕。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開端,七七盧溝橋事變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的起點。

  世界反法西斯的主戰場。中國進入全國抗戰階段后,日本投入中國的總兵力198萬人,當時日本全國的兵力是287萬人,約佔日本全部兵力的70%。中國抵抗日本法西斯的時間最長,付出的代價最大。

  有力的支援了蘇、美兩國的反法西斯戰爭。日本投重兵予中國戰場,無力抽兵“北上”和“南下”既解除了蘇聯的東、西兩線作戰之憂,又使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贏得了反攻的時間。抗戰后期,中國十萬遠征軍又出兵緬甸,打通滇緬公路,救出了深陷日軍包圍已陷入絕境的英軍。

  為建立國際統一戰線作出了重要貢獻,奠定了國際四強的基礎。

  1944年10月在中、美、英華盛頓橡膠園會議和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由於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起的重要作用,終於進入了五大國的行列。

  發生在七十年前的盧溝橋抗戰,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進程,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促成了國、共兩黨的團結抗日,它顯示出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使全世界改用和以前不同的眼光看待中國人,為國捐軀的抗日英雄們,不論原是哪個黨派,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們應該牢記歷史的經驗教訓,珍惜先烈們用血的代價取得的勝利。

(責編:張湘憶、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