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盤點:國共抗戰名將和他們的經典戰例

2013年08月16日08:49   來源:新華軍事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抗日傳奇:抗戰英雄將領和他們指揮的經典戰例

  江橋抗戰的歷史照片。

  1931年11月4日,發生在黑龍江省泰來縣江橋鎮的哈爾戈江橋阻擊日本侵略軍的戰爭,在時任黑龍江省代主席馬佔山指揮下雖然失敗了,但卻是中國人民正面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次戰役,因此江橋抗戰打響了中國人民武裝抗日的第一槍。

  江橋抗戰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軍迅速佔領遼寧、吉林,繼續向黑龍江省進犯。那時黑龍江省省會在齊齊哈爾,日軍要佔領齊市,必須經過洮(洮南)昂(昂昂溪)鐵路上的嫩江橋。

  剛剛受任的黑龍江省代理省主席兼軍事指揮馬佔山,不顧國民政府的不抵抗命令,以約3個旅的兵力布防於嫩江北岸,扼守嫩江橋。l1月4日,日軍以滿鐵守備隊進攻,被擊退。6日,關東軍以主力第2師團投入作戰。

  馬佔山親赴前線指揮,與敵鏖戰,日軍以優勢炮火和飛機、坦克掩護,輪番猛攻,陣地失而復得,形成拉鋸。12日,日軍又從朝鮮調來援兵,加強進攻。馬佔山孤軍奮戰,因部隊傷亡過大,后援無繼而撤退。

  19日,日軍佔領齊齊哈爾,省會遷至海倫。江橋抗戰歷時半個月,是九一八事變后中國軍隊對日軍的第一次有力抵抗,馬佔山雖敗猶榮,獲得國人贊譽。 “九一八”事變,日軍在沈陽得手。張學良的軍隊在蔣介石密電“不許抵抗”的命令下,節節撤退。日軍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佔領了遼、吉兩省,並逼近黑龍江省。當時省城是齊齊哈爾。日軍沿平齊鐵路線北進,唯一的咽喉要道是鬆花江上游一大支流上的嫩江大鐵橋。此處是阻扼日軍的要塞。舍此將無險可守。張學良時在天津。事變發生后,在國內一片“不抵抗將軍”的指責下,電令璦琿(今黑河)駐軍馬佔山任總指揮,前去阻擊。齊市城鄉軍民、商家店鋪、男女老少奮起支援作戰。時置北方十一月,江面凌冰,寒風刺骨。抗日將士英勇殺敵,殊死作戰。狡猾的日軍利用降軍打前鋒,用坦克和火炮掩護,仍舊久攻不下。最后繞到上游水淺處,實施強攻突破。馬隊雖拚死搏斗,終因寡不抵眾,江邊陣地失守。逐退至二線三間房和昂昂溪,繼續阻擊,戰局仍無好轉,最后省城失陷。

  馬佔山向省城父老請罪,向張學良將軍請罪后便率隊北撤。穿越興安嶺到達人跡罕至的蘇聯西伯利亞,沿中業邊邊境鑽進鑽出密密的原始森林,跋涉萬裡轉入新疆,又重新投入全國抗日的洪流中去。

  1931年10月,張海鵬派徐景隆率3個團從白城子出發向江橋進犯,15日到泰來,日軍飛機飛抵龍江上空助威。16日拂曉,叛軍進抵江橋南端,與守軍發生激烈戰斗,其3個團在守軍的反擊下傷亡慘重,一齊潰退,在江橋以南地區與守軍對峙。守軍遂將江橋破壞3孔,阻止日軍再犯。

  10月16日,馬佔山接到張學良任命其代理黑龍江省主席、軍事總指揮的電令后,立即從黑河晝夜兼程前往省城,於19日經哈爾濱到達齊齊哈爾,20日上午就任黑龍江省代主席,並宣布成立黑龍江軍臨時總指揮部,以便統一指揮。馬佔山任總指揮,以副司令公署參謀長謝珂任副指揮。

  馬佔山在聽取謝珂等將領關於江橋作戰情況的報告后,立即調整了部署:委朴炳珊為省城警備司令,以加強省城防衛﹔任王南屏為黑河警備司令,接替馬佔山的遺缺﹔將東北屯墾軍3個步兵團、1個騎兵團、1個炮兵營編為步兵第1旅,開駐大興以南布防。其中騎兵到富拉爾基以西對景星方向警戒。

  原寧安公安總隊長劉萬魁率所部1000余人,於15日在寧安以西接受整編,整編為自衛軍第五獨立團。

  關東軍在張海鵬叛軍失敗之后即准備直接出兵,認為中國軍隊破壞嫩江橋是最好的借口,遂以洮昂路的修建有日本投資為理由,決定以第2師團第16聯隊的步、炮各1個大隊和1個工兵中隊組成嫩江支隊,在獨立飛行第8中隊協助下,以武力掩護修橋,來挑起事端,發動進攻。但當時日本陸軍省和參謀本部對蘇聯尚有所顧忌,因而不同意關東軍進攻。金谷范三曾電令關東軍:“為修江橋,可以出動。但如向遠離嫩江的北滿出兵,無論有何項理由,非經我批准,都不許出兵。”但當從日本駐蘇聯大使廣田弘毅口中得知蘇聯副外長加接罕已於10月29日向日本聲明蘇聯對交戰雙方都不提供任何支持、採取“嚴格的不干涉政策”時,日本陸軍省等的態度才有所改變,轉而採取支持關東軍的態度。11月2日,本庄繁令齊齊哈爾日本特務機關長林義秀向馬佔山發出最后通牒:馬佔山軍在11月3日正午前必須自嫩江鐵橋后撤至10公裡以外地區,在日軍修橋完竣之前不得進入該地區﹔如不接受上述要求,則日軍將使用武力。馬佔山決定對日軍修橋不予干涉,但如進攻中國軍隊,則採取自衛措施。

  江橋抗戰戰場略圖。

  4日上午,日嫩江支隊的先遣中隊在飛機掩護下從江橋車站北進,通過嫩江橋后向大興車站以南的中國軍隊陣地進攻。馬佔山衛隊團徐寶珍部奮起迎擊,將其擊退。下午,日軍集中兵力,在飛機和炮兵的支援下連續進攻,均被守軍擊退。日軍傷亡甚眾,低飛投彈的飛行員大針新一郎中尉亦被擊傷。

  5日上午,日軍集中全力再次發動進攻。戰斗極為激烈。馬佔山軍除先后增加省防步兵第2旅的2個步兵團以加強正面陣地的防御力量外,又派出省防騎兵第1、第2旅(各2個團)分別從左、右兩翼迂回至日軍側后將其包圍。日軍被迫由進攻轉為就地防御,其后方勤務分隊大部被迂回的騎兵所殲滅。

  當日夜,日軍第29聯隊的1個大隊前來增援,到達后立即發動進攻,但很快亦被馬佔山軍所包圍。本庄繁再急調第16聯隊的1個步兵大隊和3個炮兵中隊來援。

  江橋抗戰6日晨,日軍增援部隊到達,為解救被圍日軍,在飛機輪番掃射、轟炸支援下立即發動猛攻。當日,馬佔山親自到陣地督戰。雙方傷亡均眾。日軍在馬佔山軍的頑強抗擊下,攻擊受挫,進展困難。本庄繁當即又令第2師團多門二郎率在沈陽地區的第29聯隊、騎兵第2聯隊、野炮兵第2聯隊、臨時野戰重炮兵大隊、工兵中隊和混成第39旅團的1個大隊急開江橋附近增援。由於江橋戰斗情況發生變化,馬佔山軍在重創進攻的日軍后,於當日中午開始主動向三間房一帶轉移,以騎兵第1旅與步兵第1旅重新組織防御,因而本庄繁於下午3時又下令多門二郎停止前進,返回原駐地。在馬佔山直接指揮下,守軍第二階段的戰斗非常英勇頑強,抗擊了日軍三天兩夜的空中和地面的進攻。據日方記載,此役日軍死傷197人(一說死167人,傷600余人)。馬佔山軍傷亡約500人。

  為了支持馬佔山的江橋抗戰,自衛軍決定發起蛟河戰役,以全殲王紹南部,收復蛟河為目標

  1931年11月2日夜22點,自衛軍第一師全部主力部隊,在200門火炮的支援下,在原王紹南部第二營的策應下,經過僅僅6個小時激戰,就佔領了蛟河,全殲王紹南部8000余人(其中起義2000余人),殲滅日軍120人,有利的支援了馬佔山的江橋抗戰。

  江橋抗戰,英勇的黑龍江守軍面對幾倍於己的敵人斃傷日偽軍6000多人,是日軍“九·一八”事變以來首次受到的重挫,極大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軍的囂張氣焰,延緩其侵略步伐。

  江橋抗戰不僅是中國軍隊有組織、有領導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第一槍,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馬佔山將軍“為國家爭國格,為民族爭人格”的大犧牲精神,奮起抵抗並重創入侵之敵的英勇壯舉,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極大推動了中國抗日運動的高漲。

(責編:張湘憶、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