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盤點:國共抗戰名將和他們的經典戰例

2013年08月16日08:49   來源:新華軍事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抗日傳奇:抗戰英雄將領和他們指揮的經典戰例

  今日平型關。

  平型關戰役發生於1937年9月中旬,由於沿平綏路西進的侵華日軍佔領大同后,分兵兩路向雁門關、平型關一線進攻,企圖進逼太原。為了配合友軍作戰,阻擋日軍的攻勢,八路軍第115師在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下,奉命開抵平型關地區集結待機。最終以八路軍取得勝利告終。此次戰役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給日軍最精銳的部隊板垣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殲滅性打擊,從而高長中華人民的反侵略志氣,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

  戰前形勢

  八路軍第--五師在平型關東北區設伏1937年初秋,南口前線部隊抗擊著日軍板垣師團的猛攻。與此同時,日軍東條縱隊也同時猛攻張家口。守軍第二十九軍劉汝明部不戰而退,閻錫山的第61軍反攻不力,張家口失守,南口危在旦夕。日軍下一個矛頭所向是第二戰區閻錫山苦心經營的山西。

  山西,四面環山,地勢險要,素有“華北屋脊”之稱,在軍事上被兵家稱之為“華北之鎖鑰”。所以日軍欲統治華北,必先圖晉綏﹔欲圖晉綏,必先爭太原﹔欲爭太原,必先奪大同或平型關。

  閻錫山判斷,日軍為運送部隊、軍火,展開機械化部隊,發揮其優勢,必然把鋒芒指向大同。據此,他部署了大同會戰計劃。然而戰況實際發展是:9月上旬,東條縱隊和偽蒙軍沿平綏線擊破李服膺部防守永嘉堡、天鎮間的國防工事,直抵陽高城下。李部一路逃到桑干河以南,日軍於9月13日攻佔大同,而敵軍主力板垣師團指向平型關,意圖抄雁門關后路,然后夾擊太原。

  閻錫山部署的大同會戰計劃流產。雁門關一帶兵力雖多而無用,而平型關一帶則兵力空虛,危如累卵。閻錫山被迫立即著手部署平型關戰役。

  平型關平型關位於山西省東北部,是晉東北的一個咽喉要道,兩側峰巒迭起,陡峭險峻,左側有東跑池、老爺廟等制高點,右側是白崖台等山嶺。在關前,是一條由西南向東北延伸的狹窄溝道,是伏擊殲敵的理想地。

  作戰計劃

  1937年8月28日,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表示抗戰決心,把行營(前線總指揮部)設於雁門關下的嶺口村一所窯洞,並同行營人員及八路軍總政委周恩來會商,制定了《第二戰區平型關戰役計劃》。其“作戰方針”為:“本軍以利用山地殲滅敵人之目的,以主力配置於天鎮、陽高、廣靈、靈丘、平型關各地區,以一部控制大同、渾源、應縣附近,以策應各方 面之戰斗,相機轉移攻勢。”

  八路軍第--五師在平型關東北區設伏。

  兵力部署

  平型關戰斗中八路軍向日軍猛烈射擊由第六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在大營前指揮孫楚的第33軍和高桂滋的第17軍及第73師(73師是孫楚指揮的,布防區域與17軍連接),布防於平型關、團城口南北線上,右起五台山東北,排列獨立旅3旅、73師、獨立旅8旅於平型關正面﹔北面團城口內並列17軍的84師和21師各就已設陣地,掩護雁北各部撤入雁門山、恆山以內,先憑險阻擊並消耗敵人,再主動向南轉移,分從大營、沙河隱入五台山,為南機動兵,待機出擊。 八路軍第--五師與日軍展開肉搏戰主戰場的北側依恆山、雁門山為屏障,除置劉茂恩第15軍於恆山外,以34軍第101師和梁鑒堂旅分守北婁口、茹越口間的已設陣地。重點於繁峙北的茹越口,從太原來的姜玉貞旅到繁峙以北地區歸入34軍序列。

  以王靖國19軍及方克猷旅到附屬山野炮各一團右連接34軍扼守五斗山、馬蘭口、虎峪口至雁門關、陽方口間的已設陣地,保持重點於代縣、雁門關間。姜玉貞之獨立旅先控制陽明堡,對雁門關重點策應。

  平型關戰斗群眾組織架隊搶救傷員沙河及繁峙城間地區為決戰地帶。以劉潭馥200獨立旅附山炮營置於沙河鎮東,佔廣大正面,東連孫楚兵團,北連劉茂恩軍,對從平型關方面入侵之敵人以逐次抵抗方式誘至繁峙,使之膠著於繁峙城東的主決戰陣地前。以第一、二預備軍各附一個山炮營於繁峙城的南北線上,以五台山的北台頂、繁峙城垣、恆山頂為支撐點,構成對平型關方面入侵之敵的堅強抵抗陣地。第一預備軍在南,保持重點於五台山北麓﹔第二預備軍在北,保持重點在繁峙城,吸引敵人使之膠著於主陣地前,以利於南北機動兵團鉗擊。 平型關大捷八路軍戰士凱旋而歸傅作義指揮31軍、15軍為北機動兵團,從繁峙展開,孫楚指揮以17軍為主力的南機動兵團,從團城口一帶出擊,以孟憲吉旅及73師抄襲平型關,斷敵后方。

  閻錫山把這個部署自詡為“口袋陣”。他特別重視口袋底陣地,親召陳長捷、郭宗汾兩軍長到嶺口行營,面授要領,並命令他們同到繁峙、沙河間周密勘察主陣地,同時派高參到平型關、團城口、恆山等處,向孫楚、劉茂恩、高桂滋等傳達指示,又把屢違節制、不肯力戰的原61軍軍長李服膺拘押起來,以肅號令。 總指揮:第六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前期),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后期)。

  第33軍:軍長孫楚(前期實際總指揮),下轄73師,師長劉奉濱﹔獨立旅3旅,旅長章拯宇﹔獨立旅1旅,旅長孟憲吉。

  第15軍:軍長劉茂恩,轄64師,師長吳庭麟﹔65師,劉茂恩兼。

  第17軍:軍長高桂滋,轄21師,師長李仙洲﹔84師,高桂滋兼。

  第35軍:軍長傅作義,轄211旅,旅長孫呈峰﹔218旅,旅長董其武。

  第61軍:軍長陳長捷,轄208旅,旅長呂瑞英﹔217旅,旅長梁春溥﹔新編第4旅,旅長於鎮河。

  第2軍:軍長郭宗汾,轄71師,師長郭宗汾﹔202旅,旅長陳光斗﹔214旅,旅長趙晉﹔新編獨立1旅,旅長陳慶華。

  第34軍:軍長楊澄源,轄196旅,旅長姜玉貞﹔203旅,旅長梁鑒堂(此兩旅包括旅長在內幾乎全部犧牲)。

  第19軍:軍長王靖國,以三個旅兵力守代縣,外加炮兵團附歸19軍序列,騎兵軍以三個騎兵師置於集寧一帶。

  第8軍:115師,師長林彪﹔129師,師長賀龍。分別於平型關、忻口、原平一帶展開。另有劉汝明軍駐蔚縣一帶。

  戰役經過

  平型關大捷為了協調各部隊行動,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以及副長官朱德、黃紹、衛立煌、周恩來、彭德懷等多次會商作戰計劃。周恩來、彭德懷和閻錫山在嶺口村傍山坡一個窯洞裡進行長時間會談。周恩來分析形勢,指出雖然敵人強大,但隻要動員全民,團結奮斗,就可削弱敵人,壯大自己,最后打敗日軍。閻錫山要求周恩來協助制訂第二戰區作戰計劃。

  周恩來洞察時局,成竹在胸,隻用一天時間就擬定了計劃。閻錫山驚佩不已,連嘆:“寫得這樣快,這樣好,如能這樣打,中國必勝。”

  1937年9月11日,日軍犯廣靈。孫楚的73師被迫退至平型關南翼,閻錫山急調孟憲吉旅搶守平型關。孟旅於19日趕至平型關,與進攻之日軍激戰兩晝夜,日軍攻勢頓挫,專攻團城口。八路軍115師於6月20日迅速越過五台山向靈丘急進,22日從平型關南翼潛出,隱伏於靈丘以南的太白山區,24日在平型關東20裡的東河南公路兩側地區部署對敵后的抄擊。115師派到大營同孫楚聯絡的高參袁曉軒把115師進入敵后的進展情況通知孫楚,希望平型關各方面友軍和八路軍的敵后抄襲適時配合,爭取平型關圍殲敵人的勝利。

  閻錫山得知八路軍進展情況后,即派預備軍加強平型關北翼的出擊力量。孫楚為配合115師抄襲敵后,即令郭宗汾的預備第2軍聯系團城口高桂滋指揮的84師出擊。23日夜,敵人曾對東西跑池高地發起猛攻,高桂滋部反攻,傷亡近兩千人,損失慘重。

  高桂滋認為八路軍配合圍殲板垣師團,實際上是一種虛構的空想,同時也認為孫楚師有意犧牲他們以便晉軍獨佔風頭。於是他不顧大局,於9月24日擅自放棄團城口陣地,讓郭軍貿然出擊。

  郭宗汾軍對團城口失守一事一無所知,仍以陳光斗旅附山炮一連向六郎城進擊,擬帶動21師與挺進大、小寒水嶺的115師聯合行動,繞擊敵側后。以第2軍主力沿迷回村和東西兩跑池一線,越過高桂滋84師陣地,攻平型關敵后。

  主力縱隊接近迷回村時,便向東西兩跑池村分進。25日拂曉前,郭軍通過澗頭、迷回村前進時,突然遭受來自團城口方面工事裡機炮火力猛烈襲擊,郭部大亂,還以為高桂滋部聯絡不當。受到更猛烈的打擊后,才知高部已悄然撤離。團城口、鷂子澗和東西兩跑池一帶陣地都被日軍佔領,郭軍主力被壓迫於迷回、澗頭一側。

  經連續苦戰,郭軍損失三分之一左右,官兵極度疲憊。幸虧此時115師於平型關敵后的東河南以西地區伏擊敵人獲得大捷,一部挺進於大、小寒水嶺上,使得郭軍被隔於六郎城之旅可以依為掎角,相互牽制鷂子澗敵人的行動,保証了郭軍主力未被全包圍,得於迷回、澗頭間佔穩了敵人通往后方公路的側面陣地,鉗制了東西跑池之敵,使之不敢直扑大營。

(責編:張湘憶、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