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盤點:國共抗戰名將和他們的經典戰例

2013年08月16日08:49   來源:新華軍事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抗日傳奇:抗戰英雄將領和他們指揮的經典戰例

  是地位將軍在緬甸前線。

  1943年10月,為配合中國戰場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爭形勢,重新打開中印交通線,中國駐印軍總指揮史迪威將軍制定了一個反攻緬北的作戰計劃,代號為“人猿泰山”。計劃從印緬邊境小鎮利多出發,跨過印緬邊境,首先佔領新平洋等塔奈河以東地區,建立進攻出發陣地和后勤供應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強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戰術,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奪佔緬北要地密支那,最終連通雲南境內的滇緬公路。

  擔任主攻任務的是鄭洞國指揮的中國駐印軍新1軍,下轄孫立人指揮的新38師和廖耀湘指揮的新22師,兵力近3.5萬人。

  當面之敵是田中新一中將指揮的日軍第18師團,下轄第114、55、56聯隊,共有兵力3.2萬人。該師團是日軍的一支王牌部隊,兵員來自九州島的產業工人,以凶頑聞名,參加過進攻上海和南京的作戰,是制造南京大屠殺的元凶之一。它在新加坡曾以3萬多人迫使8萬多英軍繳械投降,后投入緬甸作戰,有“叢林作戰之王”的稱謂。

  胡康河谷,緬語為“魔鬼居住的地方”。它位於緬甸最北方,由達羅盆地和新平洋盆地組成,山高林密,河流縱橫,雨季泛濫。據說原來曾有野人出沒,因此當地人將這片方圓數百裡的無人區統稱“野人山”。中國駐印軍對胡康河谷太熟悉了,前年中國遠征軍敗退時,闖入這塊禁區,損失慘重,遺尸無數。胡康河谷內的每棵數頭幾乎都撒著中國官兵的尸骨,每處河灘都撒下了他們的血淚。

  現今,復仇之師槍刺林立,塵土飛揚,戰車咆哮,鐵騎怒吼,氣勢洶洶地開出了印度。這是一支武裝到牙齒的中國軍隊,這是一群沉睡了多時的惡虎,他們嗷嗷待哺,扑向印緬邊境。

  1943年10月20日上午11時,前哨戰在新平洋以西無名高地打響。新38師搜索連在行進途中與日軍的一個大隊遭遇。雙方立即搶佔有利地形,並幾乎同時向對方開火。按照以往的經驗,日軍一個大隊(營)的戰斗力相當於或超過中國軍的一個師。此次戰斗一開始,日軍根本不把區區一連的中國士兵放在眼裡,立即向中國軍佔據的無名高地發起沖鋒。搜索連是新編第38師的開路先鋒,全連兵員300余人,配備迫擊炮12門,反坦克炮3門,輕重機槍25挺。士兵清一色“M4湯姆式”沖鋒槍。戰斗一打響,該連即沉著應戰,將敵人放入射程內,充分發揮火力優勢予以殺傷。當日本兵端著三八大蓋氣勢洶洶扑上來的時候,驟然間冰雹般的迫擊炮彈便劈頭蓋臉地砸下來,暴雨般的機槍子彈構成一道密不透風的火牆,把氣焰囂張的日本兵打得暈頭轉向,一片片、一行行像割禾一樣紛紛栽倒在地上。輪到中國軍反沖了,隻見頭戴鋼盔的中國士兵更是個個爭先,勇不可擋。他們充分發揮自動武器近戰的長處,把手持老式步槍的日本人打得血肉橫飛,渾身都是窟窿。下午,另一連的中國士兵及時趕到,兩路一齊夾擊,日軍丟下200多具尸體,倉惶而逃。前哨戰初戰告捷,中國駐印軍首創對日軍以少勝多的戰績。

  史迪威與新孫立人、廖耀湘一同研究地圖。

  10月24日,新38師第112團開始攻擊前進,29日即佔領新平洋。日軍第18師團發現中國軍隊入緬后,立即調整部署,以114聯隊守密支那,以第55聯隊第56聯隊向前線增援,師團指揮部亦向前開進。11月初,新38師112團第1營和第2營進至於邦附近時,與日軍第18師團第55聯隊遭遇,雙方在加拉蘇四周山頭展開激戰。112團佔據山頭,居高臨下,擁有各種口徑迫擊炮60門,輕重機槍110挺。日軍雖然兵力佔優勢,但迫擊炮不到20門,機槍隻有10余挺。第一天,中國軍隊的迫擊炮幾乎主宰了戰場形勢。日軍進攻屢屢受挫,連指揮部也挨了兩發炮彈,正在指揮作戰的第55聯隊副隊長平田一郎大佐被當場炸死。日本人強攻不成,遂改變戰術,以1個大隊迂回到112團陣地后方,斷其歸路,再以不斷佯攻小股襲擾,以吸引中國軍打槍打炮消耗彈藥。果然,一連數日后,中國方面還擊漸趨稀疏,炮兵射擊亦變得十分零落。第五天黎明,日本人開始大規模集結部隊,日軍第55聯隊長丸山房信大佐親自上陣,准備發起最后的總攻。然而就在這時,一隊美國飛機隆隆地出現在戰場上空,將彈藥准確地投在中國軍的山頭和陣地。此后一個月,112團靠砍巴蕉樹藤取水和美國運輸機的空中補給,和整整1個聯隊的日軍對峙50日。日軍第55聯隊傷亡近千人,卻始終未能攻破2個營的中國軍陣地。

  12月24日上午9時,新38師向於邦發起全線進攻。炮兵部隊進行了1個小時的炮火急襲,370多發炮彈在敵人陣地開花。火炮准備后,隨著一陣嘹亮的沖鋒號,中國軍隊向日軍發起了攻擊。親臨前線督戰的史迪威在日記中寫下了自己的觀感:“中國人打得很好,這些人勇猛無畏,下級軍官是好樣的。”12月29日,經過6天的激戰,新38師全部奪佔了於邦的日軍陣地。日軍56聯隊丟下300多具尸體,倉惶向后退卻。日軍難以理解,昔日那支潰退之師何來如此神力。戰后日本的戰史是這樣記載的:“在九州編成,轉戰中國,素有把握的第18師團,與中國軍戰斗最自信,豈料胡康河谷的中國軍隊,無論是編制、裝備,還是戰術、技術,都完全改變了面貌,……使我軍損失慘重……全軍不禁為之愕然。”

  1944年1月,日軍第55、56聯隊退守胡康河谷內的達羅至太白加一線。新編第1軍兵分兩路向南進擊。左路為孫立人指揮的新編第38師,從於邦地區出發,向太白加攻擊﹔右路為廖耀湘指揮的新編第22師,從新平洋出發,向達羅攻擊。到了1月中旬,左路的新38師已奪佔日軍各外圍陣地,開始攻擊太白加的前沿。右路的新22師也渡過了塔奈河,進至達羅北面附近的百賊河。

(責編:張湘憶、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