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盤點:國共抗戰名將和他們的經典戰例

2013年08月16日08:49   來源:新華軍事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抗日傳奇:抗戰英雄將領和他們指揮的經典戰例

  中國軍隊的高炮陣地。

  正准備撤退的日軍,最先於十日與自南方迫進的第三十三集團軍主力發生接觸,日軍發現此現象后,便認定是擊破我軍的好機,當即命第十三.三十九師團與池田支隊南下,對三十三集團軍進行猛擊,而以第三師團掩護其北翼。五月十二日,全面激戰爆發,日軍以兩個師團猛擊我三十三集團軍的五個師,我軍立陷苦戰, 由於中國軍隊保密意識不強,軍事委員會與第五戰區間往來電報均為日軍截獲﹔日軍還從張自忠向蔣介石報告有關所率5個師行動的電報中了解到第33集團軍的具體位置。於是園部和一郎決定:集中第13、第39師團的兵力,沿漢水東岸南下,反擊張自忠集團軍,令在新野以南的第3師團撤至棗陽附近,掩護后方。日本情報部門還根據電台聯絡呼號及電波方向早就測知第33集團軍總司令部電台的向外聯絡情況和位置。這次了解到張自忠總司令部在宜城東北約10公裡一帶地方,日軍便在航空兵配合下向這一地區合圍。15日夜,日軍第39師團從方家集、南營向南瓜店逼進,16日拂曉完成對第33集團軍總司令部的戰術包圍。在炮火支援下,四面圍攻。守軍第74師英勇抗擊,並不斷實施反沖擊,激戰至下午,特務營亦參加了戰斗。此時日軍進攻部隊已達5000余人,集中炮火和兵力,向守軍的最后陣地發起總攻,並有20多架飛機助戰。張自忠多處負傷,仍鎮定指揮。第74師與特務營彈盡力孤,傷亡殆盡。張自忠胸部又負重傷,壯烈殉國。而當日,日軍第十三師團也擊破我第三十三集團軍主力,南線包圍圈已經突破,日軍隨即調整兵力,向棗陽集中。

  在北面,第31集團軍等六個軍17個師從東、南、北3個方向向被圍的日軍第3師團展開進攻,並將其分割。日軍第3師團攜帶糧彈不多,兵站線已被切斷,情況危急。其第29旅團向師團求援的電報中說:“敵之戰斗意志極其旺盛。按目前情況看,平安返回甚難,望乞增援一個大隊。”可此時日軍尚未徹底摧毀南線我軍,情況非常紊亂,此時日軍的選擇隻有兩條,或命第三師團單獨撤退,或令其固守待援。調南線部隊於擊破我軍后再北進解圍,但日軍在衡量第三師團狀況后,決定採行前案,並安排了一個更大的陷阱,即命令該師團往東南方棗陽方向轉移,誘我窮追,自十六日至十八日,日軍第三師團邊打邊退,我軍雖然窮追不舍,但在缺乏打擊火力之下,仍未能痛擊該部,終使之脫圍而去,該師團在十八日晚間於棗陽東北方完成攻勢准備,此時,擊破三十三集團軍后調頭北上的第十三、三十九師團也推進到棗陽一線,完成展開。

  日軍第三師團的后退拉近了南北兩股日軍的距離,使之加速會師,我軍不疑有詐,窮追至棗陽一線, 日軍第13、第39師團在宜城東北地區反扑得逞后再度乘機北上,與集結在棗陽地區的第3師團會合,五月十九日晨,日軍以三師團並列,發起全面攻勢,壓迫我軍背唐河決戰,我軍各師僅一上午便力不能支,七十五軍為敵重創,其它各部亦頗有傷亡,。見狀至此,五戰區急忙下令各軍撤退。日軍跟蹤追擊。21日,第3師團進至鄧縣,第13師團進至老河口以東,第39師團進至樊城。同日凌晨,第39師團在偷渡白河時遭西岸中國軍隊猛烈射擊,聯隊長神崎哲次郎等300多人斃命。當日晚,第11軍下令各師團停止追擊,襄河以東棗陽地區作戰至此結束。 日軍第11軍在漢水(襄河)以東作戰中損失嚴重,作戰時間20多天,超過預想時間一倍以上,官兵十分疲憊。停止追擊后,迅速收縮部隊,至棗陽附近進行休整,但並未立即撤回原防,而是就是否按原計劃執行漢水以西的宜昌作戰任務進行討論。多數指揮官認為:如放棄原計劃而反轉,就意味著第一階段作戰遭到了挫折和失敗,將會失掉該軍統帥的權威和天皇的信任,因而不必顧慮部隊的疲勞和減員,繼續執行第二階段作戰計劃。5月25日,第11軍下達了准備西渡漢水進攻宜昌的命令,以6個汽車中隊緊急調運1000多噸軍需品到前線,於5月30日完成了作戰准備。“中國派遣軍”又從第13軍第22師團抽調3個步兵大隊、1個山炮兵大隊(即鬆井支隊)加強給第11軍。

  5月31日19時30分,第39師團開始進行炮火准備,向漢水西岸炮轟一個半小時,然后從宜城以北的王集強渡漢水。同日24時,第3師團在襄陽東南也開始渡河。兩師團均未受到強烈抵抗,於拂曉前渡河完畢。第11軍命令第40師團留置大洪山進行“掃蕩”,保障后方,另以小川支隊和倉橋支隊擔任流動兵站的警戒。

  中國方面估計日軍不會進攻宜昌,即使其有一部向襄河以西進攻,也只是佯動,因而在第一階段作戰時將擔任河西守備的第33集團軍和江防軍主力大部調往河東,以致河西兵力空虛,根本沒有研究在河西作戰的計劃,不僅遠安、南漳等縣沒有設防,宜昌的防御兵力也很少。及至發現日軍西渡漢水后,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於6月1日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將第五戰區部隊區分為左、右兩兵團。左兵團(襄河以東)由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第2、第22、第31集團軍和第68軍,攻擊襄花路、京鐘路及漢宜路日軍后方,斷其補給聯絡,並以有力部隊向襄陽、宜城間攻擊渡河日軍,策應右兵團作戰﹔右兵團由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陳誠指揮第33、第29集團軍和江防軍,以確保宜昌為主要任務。同時還決定第75、第94軍火速從漢水以東趕回漢水以西歸還江防軍建制,正在四川整訓的第18軍緊急船運到宜昌擔任守備。

(責編:張湘憶、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