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抗日傳奇:抗戰英雄將領和他們指揮的經典戰例
李宗仁與徐州會戰

李宗仁在台兒庄。
李宗仁(1891-1969)廣西臨桂人,漢族。字德鄰。黃埔軍校南寧分校總負責人。國民黨高級將領,軍事家,抗日名將,愛國人士。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總統。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入廣西陸軍小學堂。1910年(清宣統二年)加入同盟會。1913年於廣西陸軍速成學校畢業,任南寧廣西將校講習所教官。一年后,該所停辦,返回桂林,應聘為省立模范小學高級班軍訓教官。
1916年夏,投護國軍第6軍任排長,參加護國戰爭,后又參加護法戰爭,由排長遞升至營長。第6軍改稱為粵桂第1路邊防軍后,1921年6月升任統領。7月,從邊防軍中率千余人在粵桂邊境六萬大山自圖發展。不久,所部接受粵軍改編,任粵桂邊防軍第3路司令。1922年春,粵軍撤離廣西。5月,改所部為廣西自治軍第2路,自任總司令,積極擴大勢力范圍,先后控制廣西郁林(今玉林)、容縣等7個縣。1923年秋,所部改稱定桂軍,聯合黃紹竑、白崇禧之廣西討賊軍消滅盤踞潯江一帶的陸雲高部,佔據西江上游。1924年5月,乘桂系軍閥陸榮廷與沈鴻英在桂林交戰之際,與廣西討賊軍採取聯沈攻陸,得手后再殲沈的策略,於6月殲陸榮廷部主力,進佔南寧。隨即兩軍合並組成定桂討賊聯軍,任總指揮。11月,被孫中山任命為廣西省綏靖督辦公署督辦兼廣西陸軍第1軍軍長。1925年初發動討伐沈鴻英戰役。在粵軍李濟深部協同下先后佔領柳州、桂林等地。爾后,回師南寧,擊退假道廣西企圖進攻廣東的滇軍唐繼堯部。7月,統一廣西,成為新桂系首領。
1926年兩廣統一,桂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7軍,任軍長。5月,派所部第8旅先期入湘,增援唐生智部。7月率部入湘參加北伐戰爭,會同第4、第8軍攻佔長沙等地。8月底,參與指揮第4、第7軍攻佔賀勝橋,直抵武昌城下。在第8軍攻克漢陽、漢口后率第7 軍入贛,與其他各軍協同擊潰孫傳芳軍在贛主力。1927年1月,任中路軍江左軍總指揮,率部沿長江東下。3月,攻佔安徽安慶。后參與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4月下旬任國民黨軍第3路總指揮,指揮所部先后攻克蚌埠、徐州等地。8月,與何應欽部相策應擊敗孫傳芳軍,獲龍潭大捷。10月,南京國民黨政府西征討伐唐生智,任西征軍總指揮兼第3路軍總指揮,擊敗唐部,控制湖北、湖南。1928年3月,任武漢政治分會主席。5月,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指揮所部沿京漢鐵路(北京-漢口)北上。6月,進佔天津、北京等地。至此,新桂系已控制南起廣西,北達京、津的廣大地區,總兵力達20余萬人。新桂系勢力的興起,嚴重地威脅到蔣介石的獨裁統治,蔣桂矛盾激化。
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桂系兵敗后出走香港。11月,返回廣西,任護黨救國軍總司令。1930年3月, 與閻錫山、馮玉祥聯合反對蔣介石,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兼第1方面軍總司令。5月,蔣馮閻戰爭爆發,揮軍入湘,策應馮、閻軍作戰,失利后退守廣西。 1931年5月,與陳濟棠等通電要求蔣介石下野,在廣州成立反蔣的國民政府,改所部為第4集團軍,自任總司令。
“九一八”事變后寧粵息爭,與白崇禧合力治理廣西,制定“三自”(自衛、自治、自給)政策和贊同白崇禧提出的“三寓”(寓兵於團、寓將於學、寓征於募)政策。1935年4月,被授為陸軍一級上將。 1936年6月,與廣東陳濟棠等發動“兩廣事變”,反對蔣介石。7月,與蔣妥協,就任廣西綏靖公署主任。
1937年9月,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1938年 1月,兼安徽省政府主席。1∼6月,指揮約60萬中國軍隊與日軍展開徐州會戰,以陣地戰、運動戰、游擊戰相結合,獲台兒庄大捷。6∼10月,參與指揮武漢保衛戰。1939年起,先后指揮隨棗、棗宜、豫南等會戰,抗擊日軍。1945年2月,任軍事委員會漢中行營主任。
抗日戰爭勝利后任北平行營主任,支持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1948年4月,當選為副總統。1949年1月蔣介石“引退”后,任代總統。4月,派代表團到北平(今北京)與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進行和平談判。和談破裂后,於12月去美國。
1955年8月,在美國公開提出《對台灣問題的具體建議》,反對,和主張國共兩黨再度和談,中國問題由中國人自己協商解決。1965年7月,在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親自關懷下,沖破重重險阻,毅然回歸祖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