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2 年開始,他來到經濟發達的浙江先后擔任省委副書記、代省長,南京軍區國防動員委員會副主任,浙江省國防動員委員會主任﹔浙江省委書記、代省長,浙江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南京軍區國防動員委員會副主任,浙江省國防動員委員會主任﹔浙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浙江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從2007 年開始,擔任上海市委書記,上海警備區黨委第一書記。
從2007 年開始,他奉調來到北京到中央工作。相繼擔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黨校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從2010 年開始擔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從2012 年起,習近平擔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從陝西到北京,從河北到福建,從浙江到上海,從西部貧困地區到國家政治文化中心,從東部欠發達地方到沿海發達地區, 習近平從政經歷遍及村、縣、市(地)、省(直轄市) 和中央黨政軍主要崗位,從而積累了豐富的中央黨政軍領導工作經驗。為了實現國強民富的夢想,他在長期政治生涯中深入思考、反復實踐,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出了一系列論述和主張。
——李克強,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習近平之后。2013 年,在他57 歲時接任了我們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國總理。他1955 年出生於安徽,在鳳陽縣大廟公社東陵大隊插隊當過知青,擔任過農村大隊黨支部書記。1978 年春天,進入北京大學77 級政法專業學習。他后來回憶當年那場考試時說,那是“一個時代的轉折點”。據同學回憶:他,身高1 米76,話不多,但很有分析力,非常精辟。他的英語水平很快提升,大三以后即可翻譯英文原版的法律文獻。他常年堅持閱讀英文原著,密切跟蹤國際上最新的經濟科技動態。是少數能在公開場合用英語發言和交流的國家領導人之一。
1982 年12 月20 日,共青團召開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時,中共十二大已經將鄧小平提出的干部隊伍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標准寫入新黨章。不久,李克強正式調入團中央,出任共青團中央學校部部長、全國學聯秘書長。1983 年末,他增補為團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30 歲時成為團中央書記處書記。他攻讀經濟學的碩士和博士學位,都是在團中央工作期間完成的。盡管是在共青團中央工作,但是,知青的經歷使他深感農村經濟凋敝,國家現代化肯定無法實現。他對於改革開放重要意義認識得相當深刻。因此,對於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結構轉型他開始悉心鑽研。
1988 年,李克強以《農村工業化:結構轉換中的選擇》一文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1991 年,他在《中國社會科學》上發表論文《論我國經濟的三元結構》,首次提出農業部門、農村工業部門與城市工業部門並存的理論,這篇論文特別提到了拉美一些國家的教訓。認為如果中國走上述道路,后果將更加嚴重。會使城市傳統部門惡性膨脹,“城市病”的特征更加顯著。論文中提出,應把注意力轉向農村,就地實現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走從農業部門到農村工業部門再到城市工業部門的轉移路線,是中國國民經濟結構轉換的唯一選擇。而其中核心是農村居民的現代化,要使農村人口順乎自然地向小城鎮集中,逐步發展中小城市。此文獲得中國經濟學界最高獎項——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的論文獎。1992 年鄧小平南方談話發表后,李克強又對青旅發展提出新構想:以旅游業為龍頭,以實業開發、房地產經營、貿易、投資為肢干,形成一個綜合體,變堆積式發展為滾動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