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這是新任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始終強調的重大問題。2012 年12 月7日,習近平首次離京赴外地考察,來到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廣東省,第一站選擇了深圳。習近平此次在廣東考察走的路線,20 年前鄧小平視察南方時走過。有的媒體評論:這是一位帶來執政清新風氣、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引領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的領導人。考察期間,他輕車簡從,與群眾直接接觸、親切交流。8 日,他來到深圳蓮花山,在眾多游客注視下,向鄧小平雕像敬獻花籃。隨后,習近平走到人群中,與群眾握手,向大家揮手致意。他強調指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11 月17 日,他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深刻指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大量事實告訴我們: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我們要警醒啊!”他大力倡導把調查研究“貫徹於決策全過程”,尤其對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更要抓住不放,主動調研。“千萬要記住政府前面的‘人民’兩字”、“群眾在干部的心裡有多重,干部在群眾心中就有多重”
他曾坦誠地說,在他的一生中,對他幫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輩,一是我那陝北的老鄉們”。
3 月22 日至30 日,習近平對俄羅斯、坦桑尼亞、南非和剛果(布) 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了在南非德班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習近平出訪的第一站是中國最大鄰國俄羅斯。他將俄羅斯作為就任后首訪國,既是這些年來兩國形成的慣例,也說明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強化了戰略互信和相互支持”。俄羅斯國防部及聯邦武裝力量作戰指揮中心首度打開大門,迎接外國國家元首到訪。訪俄期間,中俄兩國元首就加強中俄全方位戰略合作達成重要共識,並簽訂了32 項合作文件。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宮力認為,習近平的俄羅斯之行“具有戰略意義”。非洲是中國外交的主要依靠力量。習近平的非洲之行加深了與非洲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友誼,加固了中國外交的立足點。他說:中非合作要從以前以經濟、資源為主要導向,轉為包括社會、文化交往在內的全方位合作。在非期間,習近平提出中國將為非洲國家培訓各類人才,加強對非洲技術轉讓和經驗共享,重視中非人文交流。
中國援助非洲的項目“越來越偏重於民生”。中國正力求拉動非洲當地就業、改善當地民生狀況、幫助非洲形成可持續發展能力。西方國家指責中國在非洲實行“新殖民主義”。而此次習近平主席出訪非洲,對這一指責做出了最好回應。在坦桑尼亞發表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回顧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毛澤東、周恩來等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和非洲老一輩政治家共創中非友好的局面,並將中國和非洲比作“命運共同體”,宣示“永遠做可靠朋友和真誠伙伴”,努力實現各自的“中國夢”和“非洲夢”。
習近平首次出訪的重要行程之一是出席在南非德班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此次會晤取得了包括推動金磚國家務實合作、推動構建金磚國家與非洲國家的伙伴關系等一系列成果。習近平參加的此次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起點。“金磚國家之間的合作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在非洲的發展中國家,在此次會晤中實現了對接。”2012 年3 月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四次會晤時,這還僅僅是個概念。從概念的提出到取得實質進展,前后隻用了一年,這是金磚國家深化合作的表現之一。“這些取得的成果與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表現,以及外界對中國新一屆領導人的信任都是有關系的。”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