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層鍛煉多年,張德江深知民間疾苦。任職民政部副部長期間,他經常深入各地扶貧救災,為基層群眾辦好事辦實事。他說,民政工作是社會管理調節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工作做好了,就能為改革開放創造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我們的干部無論職務多高,都是群眾中的一員,心裡要時刻裝著老百姓。”這是20 多年前,時任吉林省委副書記的張德江在全國兩會上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的一番話。
從1995 年開始的13 年間,張德江歷任吉林、浙江、廣東省委書記。在張德江主政農業大省吉林時,吉林糧食產量連續邁上新台階,全省糧食人均佔有量、調出量、出口量和商品率一直高居全國首位。1996 年11 月,有幾位農民給他寫信,講述擔心議價糧沒有保護價等憂慮。看了信后,他冒雪來到全國糧食狀元縣農安縣訪問農戶,現場承諾“絕不允許出現糧食豐收、農民減收的情況。保護價政策要繼續堅持”。
張德江重視民營經濟發展,他說:“無數實踐証明,哪裡的民營經濟活躍,哪裡的經濟就發達,哪裡的人民群眾就富裕。”在他曾主政過的浙江和廣東,非公經濟比重均超過七成。“一有土壤就發芽,給點陽光就燦爛,是民營經濟的生存法則。隻要我們給民營經濟創造適宜的土壤、陽光,民營經濟就會獲得旺盛的生命力。”
吉、浙、粵所處發展階段各不相同,張德江主政后,三省各方面都取得突出成績。以他擔任廣東省委書記5 年為例,廣東不僅GDP 從1.35 萬億元增長到3.1 萬億元,經濟增長質量和自主創新能力也進一步提高,在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2012 年3 月張德江到重慶主政后,他很快就進入新角色,明確提出“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的總任務,開拓進取,重慶很快形成了良好局面。他到任不久,就專門召開發展民營經濟大會,提出“到2015年全市非公有制經濟佔GDP 比重達到65%”的發展目標。張德江數次邀請不同領域的民企代表召開座談會,討論政府如何更好地為他們服務。參會的多位代表稱,政府如此低姿態問政民企,已是多年未見。
在11 月15 日舉行的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66歲的張德江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1 月20 日,張德江卸任重慶市委書記。在臨危受命主政重慶期間,他不負重托,穩定了大局,理清了發展思路,推動了經濟社會科學發展。他在當天的重慶市領導干部大會上表示,8 個月來,他與重慶廣大干部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他說:“重慶在我心中,我祝福重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