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聲講話往往不用稿子,調研不喜歡聽匯報,而是自己直接提問。朴實的用語也是他的講話風格。輕車簡從的調研考察也是俞正聲的一種工作方式。“他經常不按既定路線走。”有一次,俞正聲到黃浦區調研,直接讓司機把車開到高樓大廈的背后,走進棚戶區,走進挂滿塑料袋接雨的居民家中。回來后,實現400 萬平米二級以下舊裡改造工程進一步加快。
聽實實在在的聲音,做實實在在的事,在市民眼中,俞正聲隨和沒架子,座車不設特殊號牌,外出時要求警車在后尾隨不擾民,走在路上和環衛女工、游客隨意攀談,很多老百姓喜歡叫他“老俞”。他的父母親都曾擔任新中國省部級領導。在談及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時,俞正聲說:“他們就是希望我們做一個正直的人,不要有特權,不要謀求特權。”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最廣泛地凝聚包括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在內的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12 月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聲會見中國農工民主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全體與會代表,並代表中共中央向大會這樣致賀詞。
——“我們黨開了一個好的會,有了好的綱領,定了好的目標,重要的是以好的作風、好的學風、好的文風,使大會精神入耳入腦、深入人心,變成精神力量、變成實際行動,真正落到實處。”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劉雲山所說的話。65 歲的劉雲山祖籍是在山西忻州,出生在古稱敕勒川的內蒙古自治區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他在農村學校做過教師,在農村參加勞動鍛煉。1975 年至1982 年,劉雲山在新華社內蒙古分社當了7 年“農牧口”記者。7 年間,他走遍內蒙古農牧區,走近農牧民,採寫了大量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報道。他31 年前採寫的《夜宿車馬店》,至今仍被中國新聞界視為范文,被作為名篇收入新聞院校教材。1982 年劉雲山離開記者崗位,開始調任共青團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副書記、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在1985 年召開的中共全國代表會議上,年僅38 歲的劉雲山被選為候補中央委員。后任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秘書長,赤峰市委書記,區黨委副書記等職。1993 年,出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常務副部長,2002 年出任中宣部部長。后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
在中央部門履職多年,劉雲山要求記者“把新聞寫在大地上,寫在人民心坎上”。劉雲山認為,隻有切實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我們的工作才能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走轉改”活動中,從中央媒體到地方媒體、從傳統媒體到新興媒體,不僅在國內備受贊譽,也受到海外同行的好評。德國編導說,片子讓他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尊重”。有德國觀眾寫信說,節目讓他們“了解到中國官員關心民眾的一面”。
|